1. 实验材料与方法
1.1 蝉花的采集与预处理
本实验以浙江新昌地区的野生蝉花为实验对象,将采集来的蝉花表面的泥土洗净,分别通过升汞、75%的乙醇除去其表面的其他细菌。将其烘干至恒重后用研磨机磨碎至200目。
1.2 蝉花的有效抑菌物质提取
将蝉花粉末分别使用水、甲醇、乙醇、乙酸乙酯和丙酮等溶剂,选取适宜的提取时间、料液比、提取温度和提取次数 (表1)等工艺参数对蝉花活性物质进行粗提取。其中,用丙酮提取时,分别离心收集24、48和72 h的浸提液,并且合并滤液。用旋转蒸发仪将提取液浓缩至膏状或蒸干,再使用纯净水溶解至相应同一浓度,保存于4 ℃备用。
表1.蝉花活性物质提取条件
提取试剂 提取温度 料液比 提取时间h
水 100 1:25 1
95%乙醇 80 1:25 1
甲醇 60 1:30 3
丙酮 25 1:10 72
乙酸乙酯 70 1:25 3
1.3 蝉花抑菌活性研究
1.3.1 抑菌谱研究
分别以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蜡样芽胞杆菌(Bacillus cereus)、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表皮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epidermidis)、化脓链球菌(Streptococcus pyogenes)、粪肠球菌(Enterococcus faecalis)、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肺炎克雷伯氏菌(Klebsiella pneumoniae)、乙型副伤寒沙门氏菌(Salmonella paratyphi)、白色念珠菌(Candida albicans)、链格孢菌(Alternaria alternata)、扩展青霉(Penicillium extenditur)和黑曲霉(Aspergillus niger)为指示菌,采用牛津杯法测定蝉花提取物抑菌活性。取对数期的菌液按照2.0 %的接种量制备指示菌平板,将牛津杯水平均匀地放置平板上,实验组加入200 L不同蝉花提取液,4℃静置2h后37℃过夜培养,测量抑菌圈直径,建立不同蝉花提取物的抑菌图谱。
1.3.2 蝉花醇提物抑菌稳定性研究
1.3.2.1 蝉花醇提液对温度的耐受性
取1.0 mL蝉花醇提液分别在不同温度(40,80,100和121℃)下处理30 min。此外,为探究提取液低温存储稳定性,将1.0 mL蝉花醇提液分别置于-20 ℃和4下保存24 h,48h,7d和15d。以铜绿假单孢菌为指示菌,牛津杯法测定不同温度处理后蝉花醇提液的抑菌活性,实验组加入200µL处理过的样品,以未经处理的样品作为对照,观察抑菌活性,实验重复3次。
1.3.2.2 蝉花醇提液对pH的耐受性
取10 mL蝉花醇提液,用0.5mol/L盐酸溶液或0.5mol/L氢氧化钠溶液将pH分别调至2,4,6, 8, 10于25 ℃处理3 h后,pH调至6.8。分别以铜绿假单孢菌、蜡样芽胞杆菌、枯草芽孢杆菌和化脓链球菌为指示菌,牛津杯法测定处理后蝉花醇提液的抑菌活性,实验组加入200 µL处理过的样品,以未经处理的样品作为对照,观察抑菌活性,实验重复3次。 蝉花醇提物抑菌活性及稳定性研究(3):http://www.chuibin.com/shengwu/lunwen_2060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