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发展中,信息产业有优化产业结构,促进经济增长的作用,曹白杨(2015)、张泽华 (2016)都提到了信息产业虽然会对其他的行业造成一定冲击,但并不是挤掉第一、第二、第 三产业。相反的是,信息产业会通过自身高融合、强渗透的特征以及低能耗、低污染的优势 对其他三个产业起辐射带动作用,模糊产业界限,促进产业融合[6][7]。从另一角度上看,王 宏伟(2009)提到信息产业不仅优化了产业结构而且在抑制物价总水平的上涨上起着很重要 的作用[8]。齐亚伟、刘 丹(2014)也提到信息产业的发展,也带动了地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信息产业与传统制造业的相互依存、相互进步是促进区域产业结构优化的内在推动力[9]。Ton 与Thangavelu(2013)利用投入产出表就信息产业对新加坡经济产生的影响做了研究,结 果显示信息产业对新加坡电子信息产品出口以及高附加值制造业的扩大发展有着重大推动 作用[10]。
在缓解就业压力,化解就业矛盾方面,陈玉佳(2009)通过运用经济计量模型,验证了 信息产业促进了就业量的增加以及对就业结构发挥着稳定的正向作用[11]。杨蕙馨,李春梅(2013)认为信息产业是需求约束型产业,就业机会是对信息产业本身产生需求的基础,信 息技术的发展会促进社会的总就业量[12]。乔晓华(2005)认为信息产业的快速发展,使我国的 经济模式向柔性结构转化,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将带动就业结构的转变,不断地对就业结构进 行优化[13]。叶锦锦(2014)通过建立面板数据模型得出信息产业的不断扩大发展会促进社会 劳动量的增加这一结论[14]。李春梅(2013)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对—年中国信息产业劳动力 就业总额与技术进步、教育质量和对外开放度的短板数据进行回归分析,得出信息产业会因 为技术进步而增加劳动力就业总量的结论[15]。
归纳来看,国内外对信息产业的研究较为全面和丰富。但是我国信息产业起步较晚,对 信息产业对经济的影响研究时间也开始地较晚,前期主要是根据我国国情,对我国政府进行 决策提供重要作用。后来有学者开始使用计量分析方法建立模型来研究信息产业的对经济的 影响,得到许多重要的结论。
三、杭州市各区县信息产业发展比较
(一)信息产业规模
表 1 2016 年信息经济分区县(市)增加值(剔重)
数据来源:《2017 年杭州统计年鉴》,数据经整理得从 2016 年信息经济分区县(市)增加值的表(表 1)中,我们看出信息经济集群主要 集聚在余杭区、滨江区和西湖区,2016 年信息产业增加值为 764.39 亿元、722.73 亿元以及 310.87 亿元。其余区县信息产业增加值偏小,除萧山区为 110.7 亿元,超过 100 亿元外,其他区县信息产业增加值均在 100 亿元以下。从占杭州市信息产业增加值的比重上看,余杭 区、滨江区和西湖区的总占比超过半数,分别为 28.4%、27.3%和 11.6%,占全市的 67.3%。 剩下的几个区县均不超过 5%。从增幅上看,余杭区、上城区、淳安县、桐庐县、西湖区和 滨江区增幅均超过 20%,为 32.3%、28.5%、25.4%、24.9%、21.3%以及 20.3%。从占地区 GDP 的比重上看,余杭区信息产业占了当地 GDP 的 54.1%,滨江区的信息产业占当地 GDP 比重更 高,为 81.4%,西湖区占比 31%,其他区除了开发区为 13.1%以外,均占当地 GDP 的 10%不到。 余杭区、滨江区和西湖区信息产业发展规模远超其他区县,发展差距明显。
杭州市各区县信息产业发展比较分析(3):http://www.chuibin.com/jingji/lunwen_206306.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