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并积极调节治理作用的管理权益所有权[10]。Debora Jeske 和 Carolyn M. Axtell(2015) 以“走出去”的大背景为基础,探讨了如何增加在中小企业中采用电子实习与发展有关在电 子人力资源管理,技术和全球以及竞争力的人才需要[11]。J Clegg、HM Lin、H Voss、IF Yen 和 TS Yi(2016)联合发表上研究了对于中国企业 OFDI 模式和企业绩效起到调节作用的多 国战略和外部因素的论文[12]。同年,D Fiaschi、E Giuliani 和 F Nieri(2016)发现企业在“走 出去”的同时,有明确的企业社会责任政策,会带来更高的投资水平和新闻自由[13]。Wladimir Andreff 和 Madeleine Andreff(2017)指出,对外直接投资取决于本国的经济发展水平,本 国市场规模,增长速度以及技术变量:OFDI 随着本国经济科学家人数的增加而下降,随着 高科技产品在整体出口中的份额,表现出消极的技术差距[14]。
(二)国内研究综述
潘岳(1998)总结了 20 世纪 90 年代全球对外直接投资新特征,分析了港澳台中资企业 发展前景,提出系列中国对外投资发展战略[15]。赵伟、严浩坤(2003)认为中国企业实际 发生的对外投资要远大于官方的统计数据[16]。同年,卢力平(2009)在《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战 略研究》一书中做了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实证及国际比较,还讨论了相关影响因素,并提出五 大观点[17]。刘迎秋、张亮和魏政三位学者(2009)指出我国“走出去”的表现形式主要是 开展出口业务“走出去”竞争力较强的民营企业主要集中于劳动密集型产业,高新技术产业 比较少,生产产品附加值较低[18]。赵伟和江东(2010)在浙江大学学报发表的论文中指出, ODI 对国内典型区域的产业升级有一定正效应, 且与区域 ODI 规模呈较明显的正相关关系 [19]。Kuang-Hann Chou、Chien-Hsun Chen 和 Chao-Cheng Mai(2011)在研究中采用空间计 量经济学模型来探讨第三国效应和经济影响以求整合中国的对外直接投资(OFDI)[20]。杨 欢、吴殿廷和王三三(2012)将中国“走出去”划分为企业“走出去”为主阶段、行业“走出去” 为主阶段和文化“走出去”为主阶段等三个阶段,从“走出去”的目标、“走出去”的重点领域和 地域,以及“走出去”中应该注意的问题等不同方面论述了走出去的策略[21]。仇焕广、陈瑞剑、 廖绍攀和蔡亚庆(2013)在研究中国农业企业的现状时提出,目前中国农业企业“走出去” 主要以租地、购地和直接农业种植为主; “走出去”企业不仅受限于自身能力缺失,还受到 国内体制和政策限制以及东道国政策环境制约[22]。戴翔(2014)利用企业层面的微观数据, 发现投资于“走出去”服务业的企业生产率均值高于未“走出去”的企业,而投资于制造业 的企业在“走出去”的生产率有着正向影响[23]。廖萌(2015)指出“一带一路”建设背景 下,我国企业“走出去”的重点领域是基础设施,核心目标是投资贸易合作,重要抓手是产 业合作,金融支持是“一金一行”[24]。沈志远(2017)在论文中表示我国税务部门应加强 与沿线各国税收协定的谈签、修改、宣传与执行力度,引入仲裁条款、完善间接抵免法、适 时签订税收饶让条款,帮助"走出去"中国企业解决在沿线各国遇到的税务争议,维护其在沿线 各国开展投资活动的合法税收权益[25]。冀相豹和王大莉(2017)在异质性贸易理论的基础 上,以全要素生产率为中介,全面分析金融错配、政府补贴对中国 OFDI 的影响,并使用 企业数据进行系统性实证检验[26]。刘震(2017)认为企业顺梯度 OFDI 对其经济效应影响包 括成本差距机制、资本反馈机制以及挤出效应机制,前两个机制具有正向效应,第三个机制 为负向效应[27]。 杭州企业“走出去”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研究(3):http://www.chuibin.com/jingji/lunwen_206300.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