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三)部分“走出去”主体缺乏相关的实力和规模 13
(四)境外产业园不占据数量和发展优势 14
(五)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对外直接投资比重偏低 14
五、 实现杭企“走出去”的对策和措施 14
(一)发挥“一带一路”建设的影响力,为杭企“走出去”提供经验 14
(二)完善相关法规政策,为弱势杭企“走出去”提供帮助支持 15
(三)发挥杭州民营企业优势,鼓励相互沟通和抱团发展 15
(四)全力打造“走出去”综合服务平台,提供信息参考平台 15
(五)借助地方经济特色,扩大跨境电子商务产业发展与合作 15
参考文献 16
鸣谢 17
引言
随着对外开放的纵深发展,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增长显著,其净额从 2007 年的 265.1 亿美元跃升至 2017 年的 1200.8 亿美元,其间增幅度高达 5 倍多①。其投资的项目已经遍布全球 174 个国家和地区的 6200 多家境外企业,其中绝大多数为股权和债务工具投资(约 85%), 剩余的为收益再投资(15%)。对于中国整体而言,对外投资涉及面广,涉足领域多,并且 股权与债务类投资占主体,表明我国对外投资处于初期快速发展阶段。“一带一路”中的一 带意为“丝绸之路经济带”,一路代表“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其也被认为是 21 世纪伟 大的倡议。“一带一路”建设是“走出去”和“引进来”的有机融合体。目前根据我国“引 进来”整体发展是起步早,发展稳定,有更多的经验积累,相比较而言,“走出去”处于弱 势地位。而作为“一带一路”建设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和连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经济劳 务合作的重要方式,这个政策所具有的发展潜力和红利成果不容小觑。杭州作为“新一线” 城市,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坐落于“人间天堂”的杭州凭借着 G20 杭州峰会的举办和 2020 年亚运会的举办权的取得,其在国际上的地位和知名度也是日益提高,这对促进其“走出去” 有了一个良好的铺垫。
一、“走出去”相关研究综述
绝大多数关于对外直接投资的研究文献建立在发达国家的企业进行生产经营活动的基 础之上,然而随着不断加深的经济全球化程度,关于“走出去”的研究也逐渐应用到其他发 展中国家或贫穷落后的地区。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影响力不断扩大和被越来越多的人知 晓,国内外关于中国“走出去”的研究报告数量不断增多,提供了颇具参考价值和意义的文 献资料。
(一)国外研究综述
关于“走出去”和 OFDI 相关的国外研究的产生大多居于 21 世纪之前和 2008 年金融危 机以后的时间段,在 1990 年到 2008 年之间相关的研究甚少。
美国麻省理工教授海默(1960)在其博士论文中最先解释了美企业进行对外投资的主要 原因,即为人熟知的垄断优势理论[1]。美国哈佛大学教授 R.vernon(1966)根据二战后美国 生产和贸易情况,最先提出了有三个产品阶段的国际贸易理论—产品生命周期[2]。英国国际 投资家约翰▪邓宁(1977)在众多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国际生产折衷理论[3]。日本著名经 济学家小岛清(1978)在其代表作中,根据日本的实际投资情况系统地阐述了边际产业扩张 理论[4]。随后,邓宁(1981)又以国际生产折衷理论为基础,提出了将一国的投资发展历程 划分为五个阶段的投资发展周期理论[5]。G Wehrfritz(2004)和 Ingram, Chris(2006)分别 在各自的论文中指出了对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质疑,认为其尚存在着很多的未解决地方[6-7]。 Soo Khoon Goh 和 Koi Nyen Wong(2011)利用误差修正建模和多元协整技术,在考虑国外 市场规模和国际国内储备的影响的基础上,证实了马来西亚的对外直接投资与国外市场规 模、实际有效汇率、国际储备和贸易开放等关键决定因素之间存在着长期积极关系[8]。D Bräutigam 和 X Tang(2013)以 19 个中国经济海外特区被建议的地点,选择过程,开发者, 实施措施和国内的激励机制为研究对象来探究成群“走出去”的结构转变,以求帮助非洲国 家促进结构转变[9]。Xiaohui Liu、Jiangyong Lu 和 Amon Chizema(2004)综合了代理和制度 理论,得出了最高执行现金薪酬和股权与 OFDI 呈正相关关系的结论,且考虑到国内机构的 差异,并发现区域制度在产品市场,要素市场和法律体系方面在对外直接投资中发挥重要作 杭州企业“走出去”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研究(2):http://www.chuibin.com/jingji/lunwen_206300.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