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理论意义
在国内现阶段研究中,对小学高段学生厌学现状的研究相对较少,相比于中学生厌学现象,在这方面没有很充分的分析和对策。因此,笔者在参考相关文献资料的基础上,结合调查结果,希望能够较为全面地归纳小学高年级学生厌学的表现形式,并从社会、家庭、学校和个人心理等方面分析导致学生厌学的原因,提出解决小学高年级学生厌学的相应对策,为今后的研究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参考。
2.实践意义
青年学生作为祖国的新生力量,肩负的整个民族的希望,所以亲少年学生的思想品德、心理状况会影响的不仅仅是自己的身心健康和原生家庭的和谐,更与国家的未来密不可分。而社会现状瞬息万变,初次面对社会的小学生带着青涩和不成熟,更容易产生学习生活以及人际交往中的困惑不解。 所以,摆在基础教育面前的问题急需解决,而对高段小学生部分出现的厌学情绪及时的发现分析与对策研究是这众多学生问题中的首当其冲,努力寻求问题的根本原因,并且研究出解决途径,在学生迷茫不知所措时能够及时拉他们一把,给他们辅助鲜花盛放的未来之路。
(三)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1.小学生厌学心理的表现概况
因为在国外直接研究小学生“厌学”的相关资料较少,(being weary with school,Being disgusted withschool,dislike of school,being weary of learning/
studying)而更多的是关于“逃学(truancy;hooky)”、“辍学(dropout)”以及“学习倦怠(learning burnout)”的研究。“逃学”一词在国外被理解为一种客观行为,国外学者深入学生心理探究其中的相关方给学生带来的影响,包括“逃学”背后的社会、家庭、学校原因等,以及提出改变这种不良行为的方案。 德国印象网曾刊登来自心理学教授罗斯特指导的一项调查。罗斯特指出厌学是在德国学生中存在的一个重要而紧急的问题。调查表明几乎一半的初中学生曾在课堂上走神,度日如年的课堂学习让他们焦虑。而其中又有大约三分之二的学生根本无法参与课堂内容,并且所谓的后进生相比于优等生在课堂上走神的人数更多。
国内有大量关于学生厌学表现的研究资料。他们认为厌学是指学生由内在倾向而自发反映的对自己学习的根本否定,包括情绪、态度和行为的否定,其主要表现为对学习厌恶、反感,甚至感到痛苦。 其中学者沈恒恩则通过对智力以外的厌学因素进行研究得出,可从意志力水平、自信心水平、学习价值水平、志向水平这四个方面分等级论述学生的厌学表现。
根据国内外学者对厌学表现的研究,学生厌学的概况可总结为:厌学是学生敷衍或排斥、否定学习的一种病态表现,是学生在理想学习状态得不到满足是采取的自我封闭、自我否定的一种心理。厌学行为已经阻碍了学生任何时间段的学习生活,对学生的身心健康都产生了巨大的伤害,甚至已经成为了一些失足少年对社会带来威胁的原生因素。厌学问题显然已成为当代基础教育改革的绊脚石,与促进学生全方面发展的素质教育目标相悖,是家长和学校都需要直视的问题。
2.国外小学生厌学对策研究综述
日本学者依田新认为是因为学生对自己没有能力去学习或者想偷懒而不去学习却为此沮丧焦虑,而对自我产生否定和自责,这种心理状态称为厌学。为此日本开展创建“学习共同体”的教学改革,立足于多关注学生学习时的心态调整,以此企图改善学生厌学的现状。
美国教育学家哈维曼德尔认为学生厌学的原因与身体素质有关[ ],美国的苏白劳德认为不仅是生理疾病可能造成厌学,心理疾病更是厌学的一大根源,他提出学校和家庭需要共同关注孩子的心理状态并且积极治疗[ ]。为此美国提倡兴趣式教学,即让学生自己寻找喜欢的擅长的学科和兴趣去学习,给予孩子充分的自由和选择权利,因此没有一个特定的教育措施或者改革,但美国的教育中却很少出现厌学现象。 杭州市小学高段学生厌学的现状及对策研究(3):http://www.chuibin.com/jiaoxue/lunwen_206236.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