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打赏
当前位置: 毕业论文 > 教学论文 >

初中思想品德课“反校园暴力”的教学探索(2)

时间:2025-09-15 22:32来源:100490
研究如何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渗透反校园暴力意识的问题,实质上就是对青少年主流意识的引导,是把正确的思想品德、法制观念输入到青少年的内心,进

研究如何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渗透反校园暴力意识的问题,实质上就是对青少年主流意识的引导,是把正确的思想品德、法制观念输入到青少年的内心,进而影响他们的核心思想。

只有高度重视反校园暴力意识教育,才能培育出社会成员高水平的反暴力意识。提高初中生的反暴力意识不仅能够有效地增强初中生的维权能力,还能减少初中生校园暴力行为的发生。在初中阶段的教育中,德育也是一项重要内容,思想品德课程作为对学生思想教育的主阵地,必须要发挥自身的重要作用,不断加强对学生反校园暴力意识的教育。以往的研究都是在于促进我国立法完善,从大体上应对校园暴力现象,本文从小处出发,将研究重心放在中学思想品德课上,探索如何在中学思想品德课教学上渗透反校园暴力的内容,具有一定的意义。

(二)研究可行性与具体方法

 1、可行性分析

(1)研究视角新颖,通过对中国现有缺失的法律分析,侧重研究中学思想品德课反校园暴力的实践情况。

(2)材料新颖,研究所用的材料来源于对杭州市XX学校的实地调查。

(3)文中的对策提出的意见参考了xx学校思想品德学科带头人及教研组多年来积累的经验以及实地采访和调查的结果,具有可行性。

2、研究方法

结合研究需要,本文主要采取问卷调查法、文献资料法和访谈法。

本次调查历时1个月,以杭州市xx学校为样本,共发放问卷300份,回收有效问卷235份,有效率为78.3%。

一、校园暴力概述

(一)校园暴力的特征

校园暴力一般是指发生在同学之间的欺负弱小的行为,多发生于中小学阶段。校园暴力根据人数的不同,可分为单人暴力,少数人和多人实施的暴力行为。校园暴力的形式多样,不局限于肢体和言语的攻击行为,也包括一些交往中的抗拒或排挤,甚至可能是对身体部位的嘲笑或评论。它的特征可分为:

1、校园暴力的普遍性和广泛性

校园暴力的存在可能与学校的历史一样久远。学校被称作象牙塔,其实只是一种美好意愿,然而社会是现实的, 它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学校必然要受到社会现实状况的影响。社会上的文化良莠不齐,相关法律又存在缺失,学校在社会的大染缸中,发生校园暴力事件十分普遍。

校园暴力在各地普遍存在,三湘都市报曾对教育现状发起过网上问卷调查,受访者为5万名网友,调查结果让人们震惊,对于孩子处于幼儿园至高中阶段的家庭,家长了解到的发生过校园暴力的为1202例,没有的为4676例,有将近1/5的家庭,表示孩子曾经遭受过校园暴力。由此可见,当前校园暴力具有普遍性和广泛性。

2、校园暴力的隐蔽性

校园暴力往往发生到一定程度才会显现出来,受害人在受到对方威胁时,由于缺乏法制观念,第一反应不是向老师、家长求助,而是选择忍受,这也就导致了受害学生会长期遭到欺凌,这就是校园暴力的隐蔽性。

在对xx学校的校园暴力调查中,承认自己曾遭受过校园暴力的初中生占73.6%,其中32.9%的初中生遭遇过“言语上的恶意骚扰”,包括被起外号、嘲笑、恐吓等,20.2%的初中生遭遇“排挤、冷暴力”,9.2%的初中生遭遇“在网上被欺凌”,我们可以看到,校园暴力的形态多样,除了肢体上的欺凌,在网络上的欺凌等情况越来越多。同时,还出现了一些小团体的排挤、冷暴力。比较常见的是一个女生与另一女生决裂后,会要求班上的其他女生都不跟对方玩,让同学们选择“站队”。 初中思想品德课“反校园暴力”的教学探索(2):http://www.chuibin.com/jiaoxue/lunwen_206019.html

------分隔线----------------------------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