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打赏
当前位置: 毕业论文 > 教学论文 >

学前儿童在园攻击性行为的观察分析研究(2)

时间:2025-06-25 22:20来源:100080
11 表 3攻击对象性别的次数分布 11 表 4攻击行为起因的次数分布 12 表 5攻击行为类型的分布 13 表 6不同性别儿童攻击行为类型的分布 13 一、引言 (一)选

11

表 3攻击对象性别的次数分布 11

表 4攻击行为起因的次数分布 12

表 5攻击行为类型的分布 13

表 6不同性别儿童攻击行为类型的分布 13

一、引言

(一)选题背景

攻击性行为是儿童生长发育过程中常见的社会行为之一,是幼儿个性、社会性发展的重要内容。幼儿在生长发育的过程中或多或少都会发生攻击性行为,有研究者指出,学前阶段是幼儿攻击性行为发生频率最高的时期,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呈下降的趋势。攻击性行为会影响儿童人格和道德的形成,是儿童亲社会、社会化的重要标志。长期以来,儿童攻击性行为一直受到研究者的重视,这是一个重要的课题和研究热点。攻击性行为是一种复杂而持续的发展过程,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儿童在早期就表现出了攻击性的个体差异。例如,同为双胞胎的两个兄弟,生活的环境以及教育都基本相同的情况下,其中一个幼儿更具有攻击性。他们身上表现出来的这种差异不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太大的改变。儿童的攻击性行为往往伴随着和人的一生,因此研究儿童的攻击性行为的现状以及发展趋势以便有效地减少儿童攻击性行为的研究备受人们的关注。

在很早以前,美国的很多发展心理学者如F·Goodenough,H·Dawe,A·Jersid等人系统地分析了学龄前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发展模式和表现特征(Parke&Slaby,1983) 。一些学者,如张文新等,对济南地区幼儿园儿童的早期攻击性行为发展的总体特征和趋势进行了全面系统的研究和统计。分析得出在那个时代中国儿童攻击性行为发展的总体特征和发展趋势是:首先,中班和大班儿童攻击同性别同伴的次数显著多于攻击异性同伴;其次,引起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各种起因的次数分布之间存在极显著的差异,但各种起因的次数在三个年龄组和不同性别上的分布不存在显著差异;最后,小班儿童的工具性攻击行为多于敌意性攻击行为,大班儿童的敌意性攻击性行为多于工具性攻击 。

文献统计分析总结得出,许多的因素都会影响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发展特点,包括:先天生物因素(气质、基因等)和后天社会文化环境(亲子关系、家庭氛围、父母的教养形式、学校教育、同伴关系、社会环境等)及其交互的影响。许多研究结果也显示:在不同的社会、文化、政治、经济环境中,幼儿的攻击行为的发展体现出不同的形式和特点 。例如:同卵双胞胎在生长的过程中接触的环境不同,具有的攻击性行为也不同;异卵双胞胎的生活环境大致相同的情况下,其中基因的分配不同,表现出的攻击性也不同;同一个幼儿在经过多次教育后会逐渐约束自己的行为;父母采用更加民主、自由的教养方式,儿童更容易获得自信和安全感,发生攻击性行为的可能性也就降低了;家庭中如果存在家庭暴力的行为,幼儿更容易习得家长的行为,从而更容易产生攻击性行为并影响他们今后的生活;多媒体的发展让当代的幼儿更容易接触到动画片,经常观看充满暴力的动画片画面,儿童更容易产生攻击性的行为。众所周知,中国地域辽阔,东西部差异明显,不同的地域、风土人情、生活方式、行为习惯、也都有所不同。这也决定了不同地区的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发展也存在一定的差异。

随着社会的发展,研究者也逐渐重视对儿童的攻击性行为的研究,人们也将更多的关注点放在学前儿童的攻击性行为上。经过一次次研究者的研究以及他们提供的数据,人们也越发了解到如何应对幼儿的攻击性行为。杭州作为一个快速崛起的城市,人们的生活水平、教师和家长的文化水平都相对较高,在早期就对幼儿的攻击性行为比较关注,相对一些较为落后的地区要更清楚如何正确应对和引导幼儿的攻击性行为。那么分析儿童在这种文化背景下的攻击性行为,了解他们的攻击性行为的现状以及发展趋势,以便针对当下幼儿攻击性行为采取相应的措施和解决策略显得很有必要。本文主要研究的重点就是分析在当下的时代,作为发展较为快速的城市——杭州,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发展趋势。 学前儿童在园攻击性行为的观察分析研究(2):http://www.chuibin.com/jiaoxue/lunwen_205747.html

------分隔线----------------------------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