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的天人关系说论文-荀子天人观
荀子的天人关系说论文-荀子天人观
"天"是中国哲学中的一个重要范畴,天与人的关系从来都是哲学家们努力探讨的问题之一。荀子提出"天人相分"的观点,它摒弃了天对人的绝对统治,提高了人的能动性作用,实现了从天到人的转换,与"天人合一"相比,这是一大进步。本文就从荀子对天的认识,通过分析天人相分的内涵,天和人之间的关系,及如何处理新型的天人关系等几个方面来简要分析荀子的天人观。
天人关系是中国哲学的基本问题,尤其是先秦哲学所讨论的重要问题。在诸子百家中,道家尊天,坚持自然主义原则;儒家贵人,坚持人伦主义原则,但是两者都坚持天人合一的理路,而荀子作为一代批判大师,第一次提出并坚持了天道与人道的划界理论——“明于天人之分”。
从荀子对天的认识,通过分析天人相分的内涵,天和人之间的关系,及如何处理新型的天人关系等几个方面来简要分析荀子的天人观。
作为先秦最后一位儒学大师,荀子的天人观既有对儒家传统思想的继承,又有对道、法诸家的选择性吸纳;同时又体现出受到其时代的自然科学的成就之影响。与同为战国时期儒家大师孟子不同,荀子从实用的角度出发,提出了:"天人相分"、"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而最终把这种思想归宗到国家的意识形态的高度,指出儒家的"礼"是治世之表,为国者应该隆礼尊贤,以尽其职责。
荀子在中国儒学史上和中国思想史上均占有重要地位,他是先秦儒家最后一位大师。冯友兰先生称之为“儒家中之荀学”。荀子批判总结了先秦诸子思想时对诸子思想又多有融合。荀学不仅对儒学有继往开来的意义,而且于先秦诸子学说也有集大成意义。荀子融会道、法诸家提出“制天命而用之”唯物主义哲学思想,即他的天人新论。《荀子·天伦》是战国晚期儒学思想家荀子的一篇基础的唯物主义哲学论著。在该文中,荀子尖锐地批判了当时流行于社会上源于巫术观念的“天人感应”说,指出自然界变化与人类的社会行为无涉,并力主利用自然,让自然为人类服务
6.简述荀子的天人观。
在天人关系问题上,荀子既不同意将天看作是人格的天,也不同意孔孟将天看作命运的天,而是吸收了道家自然之天的思想,提出了唯物主义的天人观。他认为,首先必须“明于天人之分”,即从实际和理论上将天与人论文范文http://www.chuibin.com 、自然与社会区别开来。他指出,所谓“天”,不过是日月、星辰、四时、阴阳、寒署、万物等自然现象,是物质的天,而不是有人格的意志的天。天有天的功能,人有人的作用,不能互相代替。“列星随旋,日月递照,四时代御,阴阳大化,风雨博施”,以及星坠木鸣,“日月之有蚀,风雨之不时,怪星之倘见”等,都是“不见其事而见其功”,是天的功能,人们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而社会的治乱兴亡,个人的贫富祸福,则决定于人事,与天无关。
其次,荀子认为,“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舛亡。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自然界的变化有自己的规律,不受人们的意志支配,吉凶在人不在天。自然界存在着“四时代御,阴阳大化”,生生不息的变化,“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天地万物千变万化的原因是由其内部的矛盾运动引起的。这是天道与地道。
其三,荀子认为,人们可以“制天命而用之”,即掌握自然界的规律,利用天道、地道为人类服务。“大天而思之,孰与物蓄而制之?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望时而待之,孰与应时而使之?”他认为“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养备而动时,则天不能病”,“故水旱不能使之饥,寒署不能使之疾。”这种制天命而用之、利用和控制自然界为人类服务的思想,在自然观方面达到了先秦唯物主义的最高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