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打赏
当前位置: 毕业论文 > 医学论文 >

心理模拟与自我控制的关系研究(4)

时间:2025-09-08 22:14来源:100398
如果说对他人执行自我控制过程的心理模拟会消耗能量,那么按照解释水平理论,对个体自我控制过程的心理模拟应当更具细节性、形象性和生动性,因而

如果说对他人执行自我控制过程的心理模拟会消耗能量,那么按照解释水平理论,对个体自我控制过程的心理模拟应当更具细节性、形象性和生动性,因而能更深入地进入心理模拟的状态中,从而使得对自身执行自我控制过程的心理模拟也会产生能量的损耗,从而导致后续自我控制成绩的下降。因而,本研究假定,对自身自我控制过程的心理模拟也会消耗能量。

此外,在以往对熟悉者和陌生人自我控制的研究中也发现,他人的自我控制行为会对消费者的自我控制产生影响,而且,熟悉者的自我控制行为和陌生人的自我控制行为对个体的自我控制影响是不同的。当进行自我控制的个体是陌生人时,两者的社会心理距离较远,观察者会产生目标感染效应,被行动者所追求的目标感染并倾向于采取与之相同的行为。但是当进行自我控制的个体是熟悉者时,即两者社会心理距离较近的情况下,观察者除了会受目标蔓延的影响,还会受到情绪蔓延的影响。因此她认为熟悉的人和陌生人的自我控制行为对个体自我控制行为造成影响的来源为目标蔓延和情绪蔓延两个方面(董春艳,2011)。

既然代表着不同社会距离的熟悉者和陌生人会对个体自我控制表现产生不同的影响,那么代表不同社会距离的自我和他人在模拟执行自我控制的过程时,应当也会对个体的自我控制产生不同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本研究进一步提出,当个体对自我执行自我控制的过程进行心理模拟时,相对于对他人自我控制过程的心理模拟,会消耗更多的心理能量,并进而造成后续自我控制成绩的下降。

1.4.2研究目的与假设

本实验的研究目的在于探究在自我控制的心理模拟中,不同的社会距离(自我-他人)是否会造成个体自我控制资源不同程度的损耗,从而影响自我控制能力。

本实验的研究假设如下:

假设一:对自身执行自我控制过程的心理模拟会损耗自我控制的能量资源,导致自我控制能力的下降。即模拟自我组的反应时和错误率显著高于对照组。

假设二:不同的社会距离(他人-自我)会消耗不同的心理资源,并进而会对接下去的自我控制表现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即模拟自我组和模拟他人组上在Stroop任务的错误率和反应时上存在显著差异,模拟自我组的错误率和反应时均更小。

2研究方法

2.1被试

在杭州师范大学选取大学生60名(年龄范围18岁-25岁,平均年龄21.6岁),视力或矫视正常,无色盲或色弱。随机分为对照组、模拟自我组和模拟他人组三组。且所得数据在结果分析中均在三个标准差之内,因此最终有效数据为60份。对照组(20名)、模拟自我组(20名)和模拟他人组(20名)。被试构成见表1。

表1 被试构成(N=60)

    人数 百分比

性别 女生 46 76.7%

男生 14 23.3%

户籍 城镇 24 40.0%

农村 36 60.0%

是否独生 独生 17 28.3%

非独生 43 71.7%

心理模拟与自我控制的关系研究(4):http://www.chuibin.com/yixue/lunwen_205957.html
------分隔线----------------------------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