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模拟的实验大多通过人为的诱发,一般包含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创造情境,通常有以下三种方法:第一种是让被试阅读故事或听录音,故事内容多为一个人或几人通过一定的行为获得了某种的结果;第二种是让被试进行某项任务,并在完成后向被试反馈他们的完成情况(此时的反馈是人为操纵的结果,并非真实情况);第三种是让被试回忆自己的真实经历或者想象未来可能遇到的事情。第二个阶段是要求被试针对之前的事件进行自由思考,包括事情的前因后果,被试需要认真地思考并将所有的想法详尽地列出。最后由专业人士对被试所写的内容进行编码和分析(陈武英,2012)。
1.3 心理模拟与自我控制的关系
由于心理模拟能激活相应心理表征的特点,所以在大脑中模拟的自我控制也能引起类似自我损耗的效果,造成自控力的下降(Macrae, et al.,2014)。
Joshua等人(2009)通过心理模拟的实证研究,发现了自我控制的替代性损耗,提出当个体觉察到他人进行自我控制也会消耗自己的自我控制资源。他们要求被试阅读一个以第一人称表述的故事,故事设置的情境为一位服务员(性别与被试一致)为了不被解雇要控制自己吃掉美食的冲动,实验组要将自己代入角色进行自我控制,并想象他/她的想法与感受,而对照组则简单地阅读故事。随后被试需要进行一系列的标价任务,标出他们愿意为所列物品支付的金额。任务结果可以反映他们的冲动程度,即自我控制的能力。最后的结果发现实验组的被试标价更高,即更不能控制自己的支出,自我控制能力更差。因此他们得出结论:感知到他人进行自我控制并进行心理模拟会导致自己的自我控制资源减少,产生自我损耗,同时自我控制能力下降。而仅仅感知他人进行自我控制而不进行心理模拟不会造成自我损耗,反而可以提高被试的自我控制能力。这说明心理模拟自我控制的这个过程是造成损耗的重要原因。此外,Macrae等人(2014)也发现心理距离越近(时间距离、空间距离以及社会距离越近),关于自我控制的心理模拟就能造成个体自我控制方面更大的损耗。
由此可见,心理模拟能影响个体的自我控制能力。心理模拟会占用个体的心理资源,使个体无需进行实际的自我控制行为,仅仅是想象和模拟相关的自我控制行为就能造成自我控制资源的消耗,导致自我控制成绩的下降。
1.4问题提出与研究假设
1.4.1问题提出
根据Joshua等人(2009)的自我控制替代性损耗结论可以提出,如果对他人的自我控制过程进行心理模拟,能够造成实质上的自我控制能量损耗,那么对自己执行自我控制的过程进行心理模拟,而不是真正执行的自我控制,是否也会造成自我控制的能量损耗呢?
Trope和Liberman于2010年提出的解释水平理论(CLT)说明了不同的心理距离会影响人们的思想和行为。解释水平理论指出,不同的心理距离(包括时间距离、空间距离、社会距离和假设)会影响人们对事件的看法和心理解释,而这些解释又引导着我们对事件的预测、评估和行为。当个体知觉到事件的心理距离比较远时,人们倾向于使用概括、上位的概念来解释事件,缺乏细节性信息。反之,当个体知觉到事件的心理距离比较近时,人们倾向于使用具体的、下位的信息解释事件,细节信息比较丰富(Trope &Liberman,2010)。同样,由于他人-自我分别代表社会距离的高低两端,个体在对他人有关的事件进行解释和表征时,应该使用更多的概括性信息,而缺乏细节性信息,相反,在对自我相关事件进行解释和表征时则会使用更多的细节性信息。 心理模拟与自我控制的关系研究(3):http://www.chuibin.com/yixue/lunwen_2059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