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4.2 不同社会距离的自我控制心理模拟对自我控制能量资源的影响 11
4.3 实验条件操纵的总结与反思 12
5结论 13
参考文献 14
致谢 15
附录 16
1引言
自我控制是个体对自我的努力控制,即自我为了实现长期目标而调节行为、情感、注意上的冲动行为(Duckworth,2011)。自我控制对个人和社会均具有重要意义。成功的自我控制可以产生许多社会期待的结果,比如良好的人际关系、身心健康、高工作成就、低犯罪率等。而失败的自我控制则会导致很多不利后果,如肥胖、暴力、药物滥用、犯罪等(李琼,黄希庭,2012)。儿童期的自我控制情况可以预测个体成年后的收入、储蓄行为、财务安全、职业声望、身心健康和物质使用等方面(Moffitt et al.,2011),可见自我控制对个人的一生都具有重要作用。此外,陈保华(2007)通过研究发现,自我控制能力差是造成大学生拖延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对自我控制进行研究,了解它的机制及策略可以帮助个人更好地生活,也有助于社会的安定。
1.1 自我控制的能量模型
自我控制的能量模型也称为自我损耗理论或有限自制力理论,由Baumeister(2002)提出。他通过两个不相关自我控制任务的双任务范式验证了自我控制能量模型的假设,并总结出以下几点:(1)自我控制是在有限的资源基础上运作的,这种资源类似于能量或力量,可以通过使用而衰竭。每一次的自我控制行为均会消耗一定的自我资源。而自我资源十分有限,即使很小、很短暂的控制行为都会导致能量的消耗。短时间内只能进行有限次数的自我控制,自我资源在一定时间内的损耗达到一定量时,就会产生一个“自我损耗状态”(Muraven, Tice, & Baumeister, 1998),即个体对自我处于一种弱控制的状态(詹鋆,任俊,2012),这种状态下的自我控制资源余量减少,进一步的自我控制往往难以为继。此外,自我资源不仅用于自我控制,也用于其他意志行为,事实上它可能是自我整个执行功能的基础。(2)自我资源具有领域一般性,即各种各样的自我控制行为(例如情绪抑制、思维抑制、冲动控制等)均会消耗同一个自我资源。当我们进行一个自我控制行为时,自我资源遭到损耗,从而削弱了接下去进行其他形式的自我控制的能力。(3)自我控制资源的使用过程类似于肌肉的活动过程,心理资源经过一段时间的休息和一些积极影响就可以恢复(于斌,乐国安,刘惠军,2013)。
关于自我控制双任务范式中的损耗任务,目前常见的有:注意控制中的Stroop任务(Gailliot et al., 2007)、思维控制中的“别想白熊”任务(Tice, Baumeister, Shmueli, & Muraven, 2007)、观看视频片段时克制自己的情绪的情绪压制任务(Baumeister et al., 1998)等(于斌,乐国安,刘惠军,2013)。
对于影响自我控制的因素,于斌等人(2013)总结大量研究得出人格、情绪、动机及自我控制训练都能对自我控制造成影响。也有研究发现,自我控制的能量存在着替代性损耗,即当个体对他人自我控制的过程进行心理模拟时也会消耗自己的自我控制资源。
1.2 心理模拟
心理模拟指当人们感知或想象他人的行为时,自己也会出现与进行这些行为时所表现出的相同的心理状态(Gallese, Keysers, &Rizzolatti, 2004)。因为模拟的过程会使个体联系起自己过去的相似经历,并激活相应的心理表征(Joshua, Noah, Jenessa&John, 2009)。 心理模拟与自我控制的关系研究(2):http://www.chuibin.com/yixue/lunwen_2059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