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 微胶囊的制备方法
微胶囊的制备技术从原理上可以大致分为:物理法、化学法、物理化学法。
(1) 物理法:最常见的就是喷雾干燥法,其他还有空气悬浮法,挤压法等。
(2) 化学法:界面聚合法、原位聚合法、复凝聚法。
(3) 物理化学法:单凝聚法、超临界流体法。
1.2.3 微胶囊技术的应用
微胶囊技术属于21世纪的热门高新技术,应用领域十分广泛。由于21世纪对于微观世界的不断探索,使得我们对现有的材料已经得不到满足,我们需要更多能够适应各种环境依旧能够保持高效功能的材料[11-13]。微胶囊明显是我们的选择之一。微胶囊的应用大大保障了产品在不同环境下的适用性,帮助其拓宽应用领域,增强其性能。
例如,在食品等领域,香精的维持时间非常短,然而,用环糊精等包覆香精就可以起到延缓释放的作用,将香精的维持时间延长;另外维生素的保存也是我们经常遇到的问题,有些维生素极其容易氧化,以至于在其发挥功效之前,就与空气中的氧气接触从而被氧化,利用微胶囊技术就可以避免与空气的接触,延缓其氧化时间;在很多发酵产品中,我们可以将发酵剂制成微胶囊,在特定时间加入特定条件使其破裂,由此就能达到理想的发酵效果。
在医学方面,红霉素也是极易氧化的药品,利用微胶囊技术,将红霉素制成特定功效的微胶囊,能够使其在一段时间之内无法氧化,延长其适用效果,也能在人体的指定位置进行疗伤,大大提高了效率[13-15]。
在纺织方面,可以将色素制成个人想要的微胶囊,就能够得到很多不同的精美图案,并且,还可以设计一款用微胶囊色素的一副,可以在不同条件下进行变色,比如,最新流行的新款的婴儿衣服就有微胶囊的设计,当达到38℃左右时,微胶囊的表面会破裂,变成另外的颜色,这样就给照顾婴儿的父母们带来了方便,可以随时知道自己小孩的身体状况。
在化妆品中,可以将功能相互冲突或者化学性质相互冲突的配方制成微胶囊,这样就可以自由组合配方,不会冲突,得到更优质的产品。
上述应用也许只是微胶囊的应用的冰山一角,可以见得微胶囊的潜力极其巨大。微胶囊技术也不断在研究下去,目前,带有靶向性的纳米级微胶囊已经问世,能够在更多的场合得到更加广泛的应用,不愧为高新技术之一。
1.3微胶囊相变材料
1.3.1 微胶囊相变材料的介绍
本文前部分对相变材料及微胶囊进行了阐述,用微胶囊技术制作出来的相变材料,我们称之为微胶囊相变材料,即用相变材料作为芯材,选择带有一定功效的材料作为壁材,将其包埋,得到微胶囊相变材料。这种结合既能够将不同相态的相变材料变为固定相态,又可以发挥其特定功效,并具有更多的属性。例如,戴霞、沈晓冬等人[8]采用三聚氰胺-甲醛为壁材,正十四烷为芯材制备的微胶囊相变材料就是很好的蓄冷剂,能够维持低于10℃的温度50多个小时。假设仅仅只用正十四烷,其在运输方面就有很多的问题,例如,正十四烷从固体到液体的相变过程中会给运输过程中带来很大的麻烦,并且正十四烷具有挥发性,很有可能变为液体的正十四烷得不到很好的封存导致正十四烷的挥发,大大使其可重复使用率降低。将其利用微胶囊包埋起来,就可以完美解决上述问题,第一,三聚氰胺-甲醛将正十四烷固化,便于运输,第二,由于三聚氰胺-甲醛的包覆,正十四烷的挥发率将大大减小,使之可以重复利用。既能够节省成本,又不用污染环境。 用于冷敷的四度功能微胶囊的制备(4):http://www.chuibin.com/yixue/lunwen_2058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