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扬州园林的文献资料较为丰富,保存也比较完整,主要有方志、园志类,此外还有园林专志、综志,其中代表为《扬州画舫录》;其次笔记、小说类,有《浮生六记》、《履园丛话》等代表作;还有诗文、图册类,如《扬州词话》等[4]。
关于扬州盐商园林的研究性图书文献主要有:《扬州园林》、《扬州园林品赏录》《江南园林志》、《中国古典园林史》、《江南园林论》、《江南理景艺术》等。其他研究扬州建筑、文化、历史、扬州盐商等相关文献对扬州园林的描述也多有涉及。[4]
中国古建筑园林艺术专家陈从周先生对扬州园林整体特征多有研究,提出扬州园林具备南秀北雄融于一体的独特风格特征,认为扬州园林风格有明显区别于传统江南古典文人园林的特征表现。
陈建勤(2001)对扬州盐商园林的风格进行了简要分析,认为盐商以富有的盐业资本为基础,为满足追求更高生活质量的需求多造园林,由于清帝多次南巡活动,盐商为取悦帝王园林多仿制京式造园风格,同时商人求奇心理作用,使得盐商园林吸收了异域风格,整体融入了富贵、华丽、奇异的风格元素。
关传友(2003)结合《扬州画舫录》,对明清时期徽商在扬州地区大举造园活动进行了相关分析,突出了当时盐商在扬州地区造园之风的兴盛以及徽商建造园林数目所占比重之高。
王伟康(2001、2005)、梅从兰(2007)研究了明清时期盐商群体对扬州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影响,体现了盐商在扬州地区的主导作用,透露了盐商的行为活动对扬州地区包括造园在内等各方面文化的渗透,盐商资助文士、支持教育文化和推动公益事业都可见盐商崇儒、慷慨仗义的性格特征。
赵御龙(2007)对扬州园林的发展历史进行了大致的回顾分析,认为扬州园林肇始于西汉、兴盛于隋唐、成熟于宋元,在明清达到极盛,同时对扬州园林的主要特征表现进行了大致分析。
陈一(2007)通过对徽商家乡园林(徽州园林)、寓居地园林(扬州园林)和苏州文人园林比价分析,认为扬州园林由于地理位置、徽商作为传播媒介等因素,使得扬州园林深受徽州园林和苏州园林造园理念和思想影响,但又自然环境、地理位置等多种因素杂糅融合形成不同于江南传统古典园林的独特风格。
朱晓炜(2008)突出了徽商群体对扬州园林的影响,认为徽商富足、崇儒、仗义、奢侈的特征对扬州园林兼具雄秀风格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
黄大昭(2011)选取个园为例,探讨造园活动中,盐商对于色彩运用的审美取向,认为盐商园林讲求风水和五行理念,且用色多变化,不同于文人园林的黑白简约单调,又异于北方皇家园林的富丽浓厚,具有较高美学价值。
奚赋彬(2013)通过对盐商文化性格的分析,探讨了盐商造园之中植物运用选择的喜好特征,认为盐商贾而好儒的特性表现在园林植物选择中则为:品种择名贵、形式求新奇、意境求风雅。
阮仪三(2015)点明盐商文化孕育和主导了扬州园林的形成,对苏扬两地园林进行简单比较,说明了扬州园林因为盐商性质的因素,用料、造园技法相对苏州文人园林更为显露,与苏州文人的含蓄特质不同。
目前关于扬州园林的研究仍多局限于园林造园艺术和技艺、整体风格特征、发展概况等方面的探究,但对于扬州园林运用的造园技巧及风格形成,是由盐商群体何种心理特征、个性喜好、行为活动作用产生的探讨不够,缺少了对园林内部盐商文化的重视。即使涉及盐商文化在造园活动中的体现,也多限制于富贵、崇儒等单一方面特性割裂、独立的表述,忽略了盐商群体复杂多样的心理矛盾集合下相互作用产生的综合影响。本文试图理出明清时期盐商文化的表现及其对扬州园林风格形成的深刻影响,从商人本质属性、崇儒心理、兼容并包的胸怀和多重追求的矛盾特性等方面进行细分和综合的论述分析,对盐商群体文化特性进行全面认识、了解和区分,为盐商文化园林整体价值的有效传承、开发和研究提供理论参考基础。 扬州园林研究现状综述:http://www.chuibin.com/yanjiu/lunwen_206216.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