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人体常规参数检测现状
(1)体温检测水银温度计作为接触式测温计应用广泛,优缺点也都很明显,应运而生的就是非接触式
的红外测温计,通过传感器检测物体放射的红外线测出物体的相应温度[2]。使用过程简单安全,较少接触感染的可能。鲁池梅、刘欢等研发的腕式测温仪,通过蓝牙发送信号,效率高且造价低。鲁开林等人为矿井工人设计的体温采集设备,基于STM32微处理器,体积小、功耗低。同济大学朱鹏、蒋平等人以热电偶作为测温元件,设计环境温度补偿模块,配合手机对人体温度进行检测。
(2)心率检测
脉搏波作为一种可以反映心率的数据,其所显现出的波动、峰值、周期等综合信息,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人体心血管系统中许多生理病理的血流特征,具有好高的实用价值[3]。田部一久等人设计脉搏波采集装置,需要将传感器固定在腕部,操作难度较大。浙江大学周聪聪,涂春龙等人设计了一种戴在手腕上的心率监测装置,通过采集桡动脉、尺动脉及其差分信号来提高可靠性,使用空腔支架结构将压电换能器和电路系统集成一体的封装设计方法来提升灵敏度[4]。
(3)血压检测血压是指血液在血管内流动时对单位面积血管壁所施加的侧压力,它是重要的生理指标,
反映人体心脏和血管的功能以及全身血容量,是基本的生命体征之一[5]。洋洋,陈小惠等人通过心电信号和脉搏信号结合传递时间得出收缩压,再利用弹性腔特征值模型得到舒张压。KIM,吕海姣等通过提取人体肱动脉脉搏波的特征参数,逐步回归分析,建立血压与脉搏波特征参数之间的关系方程来估计收缩压与舒张压[6]。
在国内外的医疗器械市场上,很多成熟的生理参数检测助手已经投入了使用,如日本生产的WEP-4208,WEP-8430K等无创多参数监护设备,国内的如北京世博科技公司的CPl200F康博便携式多参数监护仪和东莞市健威医疗器械有限公司研发的多参数监护仪SPR9000A。而对于远程医疗的生理参数监测系统,在国内外市场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澳大利亚2005年在印尼班达亚齐地区救灾中使用首个手机远程医疗系统,可以通过卫星传输患者的病情资料,医疗团队可以在网上实现诊断。第三军医大学在“863”家庭数字化医疗监护项目中研制了一套基于掌上电脑的多生理参数远程监护系统,该设备可通过RS232串口指令控制检测仪器,完成心电、血压等参数的测量,并且通过上位机向监护中心发送结果[7]。新型的可穿戴便携式智能监测设备则更加具有实用价值以及更好的应用前景。哈佛大学的KonradLorincz,DavidJ.Malan等人开发出便于便携的CodeBlue系统。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和Intel联合实验室基于ZigBee开发的第一个无线传感器系统MICA—MOTE,已经广泛的应用于医疗监护和环境监护。MCassimMunshi等人也是利用ZigBee开发了微型心电监护设备,是迄今为止最小的无线心电监护传感器。北京科技大学的YangXue等人基于嵌入式技术开发了心电信号检测设备,并通过连入GPRS网络将监护数据上传[8]。美国iHealthLab公司上市了可利用支持iOS终端的便携式血压监测装置“iHealthBloodPressureMonitoringSystem”,能够通过软件查看发送采集到的血压数据。中科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的人体传感网络穿戴式医疗系统,可以完成心率、运动、体温等基本人体参数进行检测,并通过BSN节点将数据发送给社区中心[9]。
美国VivoMetric公司设计的生命衣(LIFESHIRT),使用特定的传感器采集呼吸、心率、血压、血氧等参数,数据存储在CompactFlash,最终通过Interact把信息传输到采集中心,终端很快对数据进行分析并回复相应的诊断结果[10]。DaiMing,WangXingguo等人开发了一款新型可穿戴设备,通过MCU对多路传感器数据进行采集并融合成串口数据包,再通过蓝牙将数据包发送给控制节点[11]。吴锋、周玉彬等人基于MSP430F5152低功耗单片机,通过热敏电阻、光电传感器AFE4490、加速度传感器MMA7361L,实现了对体温、脉搏、血氧、运动等参数的测量,并且通过蓝牙4.0将数据发送给手机平台,此系统便携性能好,不影响正常工作,实现人员信息的实时检测[12]。王志超等人采用STM32F207IG微处理器,配合多个传感器采集血压和血氧参数,搭载LwIP轻量型TCP/IP协议完成GPRS网络通信,并且通过蓝牙实现与Android手机应用端无线通信,实时监测老人健康状况,性能稳定,满足要求[13]。 国内外人体常规参数检测研究现状:http://www.chuibin.com/yanjiu/lunwen_2061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