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打赏
当前位置: 毕业论文 > 研究现状 >

定向耦合器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时间:2025-09-10 21:54来源:100409
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发现,在国内也涌现出很多有关定向耦合器的研究,国内专家学者在定向耦合器的研究方面取得了显著的进步。比如有国内学者研究微带定向耦合器,他所设计的定向

Cohn等人为定向耦合器的研究奠定了基础。1955年,斯坦福研究院的一批科研人员包括,E.M.T.Jones,G.Matthaei,E.G.Cristal,W.J.Getsinger,L.Young,S.B.Cohn等等开始研究定向耦合器并且发表了很多文章,为定向耦合器的研究展开了开拓性的工作,在发表的诸多文章中,包括Chon发表的一篇有关重入式宽带3dB电桥的设计方法的论文来实现强耦。正是在他们研究的基础上,定向耦合器才开始进入人们的视野,并且应用到各种领域中。

     继Cohn等人的开拓性工作后,关于定向耦合器的研究,也离不开J.K.Shimizu等人的努力。他们还研究出了一种方法,可以用来精确地设计一个有三节传输线的对称带状线耦合器,1958年,E.M.T.Jones和J.K.Shimizu研究出了任意奇数节传输线的近似公式。而他们最大的贡献就是总结出了一张设计参数表格用来设计对称的多节定向耦合器,对后人关于定向耦合器的研究给予了莫大的帮助,有了这张表格,就可以很方便地设计出带状线定向耦合器。除了对称带状线定向耦合器,在有关非对称的定向耦合器方面,Levy也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他于1963年发表了一篇有关设计费对称定向耦合器的方法与理论的论文,对后人研究非对称定向耦合器有很大的帮助。

在定向耦合器紧耦合与松耦合的问题上,J.P.Shelton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他在1966年发表了论文详细地阐明了有关偏置带状线的理论,为后人的研究奠定了基础。不仅如此,他的方法同样也适用于设计一个松耦合的定向耦合器。

后来,为了使得定向耦合器具有更高的性能,人们开始设计渐变线定向耦合器。渐变线定向耦合器最开始由C.P.Tresseit提出。在他的基础上,渐变线定向耦合器得到了快速发展,渐变线定向耦合器也显示出了良好的性能,1980年,30GHz左右带宽的宽频带定向耦合器已应用于市场,在微波传输系统中使用。除了C.P.Tresseit的贡献,在渐变线定向耦合器方面,F.Arndt也功不可没。他总结出了一张设计表格用以设计非对称高通切比雪夫渐变线耦合器。在当代,国内有学者研究渐变线定向耦合器,其仿真模型如图1-2所示,仿真结果如表1-1所示,由仿真结果可以看出,该渐变线定向耦合器的各项性能相较于传统的多节对称定向耦合器都比较好,定向耦合器具有高耦合度和较低的反射系数。

耦合度(dB) 回波损耗(dB) 隔离度(dB)

    除了以上这些,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发现,在国内也涌现出很多有关定向耦合器的研究,国内专家学者在定向耦合器的研究方面取得了显著的进步。比如有国内学者研究微带定向耦合器,他所设计的定向耦合器具有电感补偿高方向性的特点。能够使得定向耦合器具有低损耗与高方向性。其仿真模型如图1-3所示,使用了对称的电感加载结构来进行相位速度补偿,其仿真结果如图1-4所示,由仿真结果可以看出。耦合度约是-31dB,隔离度约是59dB。并且该耦合器的插入损耗得到了很好的改善[10]。

    也有学者在传统的微带线定向耦合器的基础上提出双枝节功率相消技术,在微带线定向耦合器的匹配端口添加两个枝节引入失配,通过调节两个枝节的参数,改变匹配端口的反射信号,使得它在接受端口的相位和幅度发生变化,从而有效抵消发射端口在接受端口的泄露信号。该种改进型微带线定向耦合器还减小了耦合其的尺寸。该示意图如图1-5所示,其仿真结果如图1-6所示,由仿真结果可以看出,在900MHz到920MHz范围内,其隔离度超过-50dB,隔离度指标相较传统的耦合其有所改善[8]。 定向耦合器的国内外研究现状:http://www.chuibin.com/yanjiu/lunwen_205973.html

------分隔线----------------------------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