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打赏
当前位置: 毕业论文 > 文学论文 >

民国时期苏北黑热病之流布与民间应对(3)

时间:2025-10-09 21:51来源:100616
黑热病作为曾经危害中国的五大寄生虫病之一,在近代,五大寄生虫病包括疟疾、血吸虫病、黑热病、钩虫病、血丝虫病 。笔者试图通过该论文对1912192

黑热病作为曾经危害中国的五大寄生虫病之一,在近代,五大寄生虫病包括疟疾、血吸虫病、黑热病、钩虫病、血丝虫病 。笔者试图通过该论文对1912—1927年社会各方对苏北黑热病的预防治疗过程,使人们了解黑热病的根源以及防治措施,意识到黑热病的危害性,为当今的卫生防疫事业提供借鉴经验,以便更好地对病情的流行进行控制。

二、1912年之前苏北黑热病简况

黑热病,我国五大寄生虫病之一,是由杜氏利什曼原虫引起、经白蛉叮咬传播的地方性传染病。黑热病在世界范围内流行,分布广泛。20世纪初黑热病在中国华北肆虐,是山东、江苏、豫北等地区是最常见的传染病之一,在苏北,涟水、山阳、沭阳、泗阳等地的黑热病也于晚清时期开始传入。

关于黑热病在我国的最早我国起源于何时尚无定论,学者都是根据症状来推断的。孟天成曾经引用《巢氏诸病源候论》中“六月勿饮泽中水令人成鳖瘕”一语,又因为在东北鞍山附近的黑热病流行区里有人称黑热病等脾肿疾患为“血龟”,而血龟与鳖瘕是具有同一意义的,所以,便认为我国隋朝就有黑热病的存在。[7](2)李入林在《黑热病诊疗法》一书中,提及唐朝柳宗元贬居永州期间身患重疾,柳宗元在给友人的信中讲到的病症与黑热病的症状很相似,但柳宗元是否因此病早逝以及此病是否是黑热病还有待研究。[6](1—2)

在华教会自1880年便向本国报道中国“痞病”,称患者腹内硬块逐渐肿大,腹内无腹水,无关大便,不免死亡 。[ ]1887年济南教会医院报告,门诊时常见一种脾肿大疾病,伴有贫血、消瘦等症状,经用红降汞抹擦,服用铁剂,砷剂和奎宁等疗法,都没有效果。[ ]在我国感染并用病原检查法诊断的第一例黑热病患者,是一个德国士兵,他于1900年在北平发病,翌年返国后死亡。1904年马钱德(Marchand)在该患者体内发现“黑热病小体”,即黑热病病原杜氏利什曼原虫,初次证实了我国有黑热病的存在。1905年至1911年,汉口、山东、天津和北京等地陆续报告有7例黑热病,病人多为中国人。

在江苏,关于黑热病的最早记载有两种:一是清咸丰年间(1851—1861),涟水名医石寿棠在其著述的《医原》里写道:“吾乡多有痞块,亦生左肋下,老宗越人肥气之说。后人又妄制五积丸药,一派消削攻下,多致病人于死⋯⋯”二是清光绪年间江苏山阳高映清所撰《乳石山房医案》中的病例,有关于“黑热病”的最详实记载:“古有五积之名,近来每多肥气,皆由传染而成,实与五积有间。年来疫痞流行,自古方书无有论及。良由肝脾克贼所致,患斯疾者痞居左首为多,重必龈烂,剧则腹大,每多坏症。”[ ](105)

据高映清《乳石山房医案》所记载的内容,患者来自苏北的沭阳、新安(今之新沂)以及皖北的灵璧,他们的主要症状是腹内左肋下有一痞块,伴随发热和牙齿牙龈腐烂,有时还发生鼻出血、腹泻或下肢浮肿,治疗不见效果,结果大都死亡。高映清认识到该病的传染性,称之为“疫痞”。高映清的《乳石山房医案》成书于光绪年间,那么根据黑热病的症状描述,我们可以推测出,高映清所说的“疫痞”就是黑热病,而此时在苏北和皖北地区此病已经开始蔓延。

三、1912—1927年苏北黑热病的流布状况

黑热病在我国确诊之后,柯克仁(Cochran)于1911-1914年进行系统调查,确定了我国河北、山东、江苏、安徽和河南等五个省份为黑热病的主要分布区。十年后杨氏(Young)于1923年又再次分析调查,发现黑热病在我国流行相当普遍,除柯克仁所指出的地区外,在陕西西安、甘肃兰州及辽宁的牛庄(今营口)和辽阳等处也有黑热病发生。[7](6) 民国时期苏北黑热病之流布与民间应对(3):http://www.chuibin.com/wenxue/lunwen_206134.html

------分隔线----------------------------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