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打赏
当前位置: 毕业论文 > 文学论文 >

民国时期苏北黑热病之流布与民间应对(2)

时间:2025-10-09 21:51来源:100616
国外学者对黑热病的研究比早。在医学方面,马钱德(Marchand)于1904年对比了利什曼(Leishman)等人的 报告 ,确认他在一名侨居中国青岛的德国死亡士兵

国外学者对黑热病的研究比早。在医学方面,马钱德(Marchand)于1904年对比了利什曼(Leishman)等人的报告,确认他在一名侨居中国青岛的德国死亡士兵体内检测出的小体是利什曼原虫,即“黑热病小体”,并将此病例发表于英国医学杂志《柳叶刀》(The Lancet)上 ,首次证实了中国有黑热病的存在。[ ]贝尔(Bell)和怀利(Wylie)于1919—1920年在《博医会报》上首次报告了吐酒石治疗在中国的临床效果。[ ]在社会调查方面,1911 年,柯克仁(Cochran)收集医学会议、期刊报告以及中国各地教会医院的病例,首次确定中国黑热病流行区为河北、山东、江苏、安徽 、河南。[ ]1923 年,北京协和医学院又以杨氏(Young)和赫蒂希(Hertig)为核心组成黑热病研究团队,发现中国长江以北各地,河北、河南、山东、江苏、安徽等25个省份有黑热病分布,并且,研究团队还到徐州考察黑热病的传播途径,在京郊发现了犬感染病例。[ ]1925—1927年,英国皇家学会组成以帕顿(Patton)、欣德尔(Hendle)为核心的黑热病考察团,在山东进行了有关白蛉方面的调查,经过广泛研究,最终确认中华白蛉是黑热病在中国的传播媒介。[ ]毫无疑问,外国学者及专家所做的这些调查以及研究成果,为中国学者日后研究黑热病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国内关于黑热病的研究起步较晚,时人多是从医学角度对黑热病进行研究的。李入林结合自己数年的临床经验和欧美名医的主张编写了《黑热病诊疗法》,从医学角度较为详细的论述了黑热病的症候、诊断,总结了黑热病的治疗方法。[ ]建国后,王兆俊、吴征鉴编著的《黑热病学》不仅从医学角度针对黑热病的病原、病理、症状、临床和实验诊断、治疗等问题进行详细叙述,而且从流行病学角度对黑热病的流行状况进行分析论述,还针对黑热病的预防措施提出来系统的概述。[ ]王兆俊编著的《黑热病》[ ]以及王象钟、梁俊青编的《黑热病学》 都系统地论述了黑热病的病原、病理、症状、诊断、治疗、传染方式以及预防方法。

从社会史角度出发来研究黑热病的成果比较少,其中比较有参考价值的是王凯、朱正业写的《国家与社会:南京国民政府时期淮北黑热病的防治》 ,杨立红、朱正业写的《民国时期淮河流域黑热病分布研究》 和《民国时期淮河流域黑热病的社会影响》 ,这三篇文章都是学术界的最新研究成果,王凯、朱正业从国家与社会角度分析南京国民政府时期淮北黑热病的防治措施,从而表现出国家与社会在卫生防疫体系中所起到的作用。杨立红、朱正业写的两篇文章,不仅从医学角度深入研究淮河流域黑热病在年份、季节、城乡、患者年龄及性别分布上的特点,还分析了黑热病对社会所造成的影响。

总的来说,国内外的学者都对黑热病进行了相关的调查研究,并发表了大量的期刊和专著,但学者大多数都是从医学角度来研究的,从社会史角度出发的很少。尽管近几年来有学者对淮北地区黑热病的分布、社会应对以及影响做了分析,但涉及苏北地区的只占到一小部分。鉴于战乱、珍贵资料丢失等问题,学术界对于北洋政府时期苏北地区黑热病的分布及防治研究还比较薄弱。

本文中“苏北” 概念主要界定为淮河下游流域区域,即扬州、泰州一线以北至淮北的广大地区。从目前的行政区划来看,包括徐州、连云港、淮阴、宿迁、盐城、和泰州、扬州市中的部分县市,也包括民国时期隶属江苏省,解放后被划到安徽省的萧县和砀山县 。

1912—1927年是北洋政府统治时期,政权比较紊乱,而在这个时期,黑热病的发展趋势正处在上升的状态,在这个时候,社会各层是如何采取措施来应对黑热病的,这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民国时期苏北黑热病之流布与民间应对(2):http://www.chuibin.com/wenxue/lunwen_206134.html

------分隔线----------------------------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