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国封建社会的女性教育
中国的女性教育在晚清时期仍旧没有受到社会各个阶层的重视,这种情况的出现与中国古代封建思想的固着是密不可分的。不仅仅在清朝,在中国古代漫长的封建社会中,男女性的社会地位并不平等,受小农经济的影响,“男尊女卑”的思想一直存在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在这种社会背景下,女性的教育一直受到轻视甚至压制——“女子无才便是德”即是古人看轻女性教育的最好诠释。隋朝以后,男性通过科举可以出人头地,而女状元却鲜有耳闻 。这也是封建社会中男女教育地位不平等的一种体现。
在当时,全国上下都充斥着这种思想,即便是思想较为开放的浙江,对待女性受教育之事也颇为严苛——“女子的教育,一般集中在‘三从四德’上,有关于启发妇女“灵性”的书籍,则很少会接触。 ”实际上,在鸦片战争爆发前夕,包括杭州在内的许多地方都是将妇女局限在家庭生产之中。特别因为江南地区发达的蚕桑养殖技术,更是将女性禁锢在“女织”之中,鲜有机会接近书本知识。女性识字甚至会被当做是一件伤风败俗之事:“女子不必接受教育,并且以为不配受教育。 ”因此,在近代以前,包括杭州在内的中国许多城市,女子受教育的机会几乎为零,更妄论正规的教育机构的存在了。
若非说女性有教育的存在,实质上这就是一种“家庭式的教导 ”。换言之,当时最好的情况也就是一些富裕的家庭将私塾先生请进家给自己家里的女孩子上课,寻常百姓家的女孩或迫于家庭或迫于生计等因素很少有读书识字的机会。不仅如此,从教育内容上看来,得到学习机会的女子,所学习的书籍大致上集中于《列女传》、《女则》、《女诫》等注重讲解女德的书籍,所受的教育内容从“三从四德”到“柔顺温恭”之类。
在此类教育内容的影响下,我国古代封建王朝的妇女虽然在“母性”这一层面得到了很好的锻炼,但是在文化层面以及自我意识层面,却仍旧停留在较低的水平。可以说,在这种文化体系中训练出来的女性,她可以成为一位孝顺的儿媳、一位贤惠的妻子以及一位慈祥的母亲,但是,她们却鲜有能力成为一个很好的自己。在这种女教书的影响下,不少女子的一生都是依托于男权之下,为了丈夫孩子而活着。毕竟,没有自身意识的人不懂得反抗,封建社会中男性也就可以一直保持着地位高于女性。
除了一些史料书籍的记载之外,许多文学作品也对女性这种教育的境遇进行了艺术性的刻画。曹雪芹在《红楼梦》中描绘了一位饱受此类女教书熏陶的李纨,李纨的父亲曾经作为国子监祭酒,因而家中的小辈们都稍稍会认书识字。但是他对女儿李纨的管教则是不同于其他孩子,显得十分严格。李纨在闺中没有读过很多书籍,看的内容大都是侧重《烈女传》、《女四书》等体现“三从四德”原则的书籍,稍微认识几个字,并且牢记前朝的贤女事迹,以供自己参考 。李纨从小受到的这种女性教育,在青春丧偶之后,虽身处繁华富贵之家,但是整日面如死灰,只知侍亲养子,最后落得一个悲惨的结局。李纨的悲剧结局反映的就是古代封建王朝中这类女教书对女子身心的束缚。它们一味地强调重视女性的“母教”传统,却忽视了对女性自身以及文化知识的教育。
因而从中国古代封建王朝中女性所受的教育内容上来看,从中与男性教育进行对比来看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中男女教育的区别。男子一方面通过读书来获得职位,不仅可以养活家人,也可以光宗耀祖;另一方面则是通过读书来实现自己“治国平天下”的政治目的,流芳百世。可以说,男子读书受教育的目的性与政治性是非常鲜明的。而女性,则更多是为了自己的“小家”,怎么样才能做到一个家庭中的贤妻良母——照看好小孩,照顾好父母,则是她们所要考虑的。 试析1895-1949年杭州教会女校的教学内容以杭州弘道女校为例(2):http://www.chuibin.com/wenxue/lunwen_2058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