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红的内容和价值观传播都需要媒介,互联网媒介技术则是社群构建的基础,而不断的文化传播促使社群的亲密度得到增强。所以,在传播载体上进行信息传播、情感交流、文化和价值共享的群体被定义为社群。旧的时代互联网时间中的社群观点也随着传播载体的发展而不断改变着自己的意识形态:而在新的互联网时代,社群变得更具有社交属性,它基于互联网中个体之间存在的相同属性来形成密切的人际关系网络。社群形成的因素很多,其中将个体聚集在一起的首要因素为内容,无论多么互联网如何发展,它本身的属性终究是一个平台起到对接的作用,而网红作为内容的制造者,在这个互联网日益发展的年代,是具备形成社群效应的团体。所以说网红目前现象的内涵可以理解成为以下两个因素:一为网络平台,这是网红诞生并发展的土壤;二是网红与受众群体的互动关系,一个巴掌拍不响亮,网红能够成为时下的热点,不仅仅是靠网络平台所提供的曝光度,更需要个体本身和受众群体之间的社交联系来形成长期的效应,“因此可以将网红的概念简单地理解成依靠平台凝聚个人粉丝群体,并在各自领域受到粉丝追捧的一类现象”[6]。
3、互联网用户心理研究
在传统群众心理方面,法国著名社会心理学家勒庞在《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书中对群众心理方面进行了剖析,背景为十八世纪的法国大,庞勒通过对社会历史运动中作为主体部分参加的群体的心理研究,观察他们的行为、心理的主版特征,尤其对个体部分与社群形成的因为心理进行了精辟分析。勒庞在他的书中阐述了社群以及社群形成时其中个体心理的特征,尤其突出了当一个人为独立个体时候是可以进行理性思考并标有个性化特征的,而当无数个个人形成群体之后,之前的个性会慢慢被群体所淹没,他的思考也会变得迟钝化,被群体所取代。作为群体存在的时候,用户会产生情绪化、无异议、非理性等特征[7]。
在目前网红背景下互联网社群背景下,郑文聪在报告《网红3.0时代的特征及受众心理》2016年06期中对国内互联网群体进行认知,报告指出网红的本质是网络上受到网名追捧而走红的人,背后的粉丝群体在互联网的交流上不是面对面,所以在交流上需要网红进行内容营销,例如“艾克里里”这类懂得抓住互联网用户心理的内容网红,通过视频内容来表达对时下网络热点的关注,吐槽社会现象来以此形成和受众群体的共鸣,形成与受众人去关系网,并提出来互联网社群的四大现状:逆袭心理、从众心理、窥私心理、渴望发声[1]。关于“papi酱”这类现象级网红,中国人民大学的杨天伊提出了对这个模式思考,要么拥有自己的网红专属属性,要么发掘一条合适自己的商业道路。但如果作为网红本身完全被资本绑架,并且在其内容的产出上受到到限制,可能很快就会被粉丝所抛弃。
用户心理发生变化也造就了新的商业模式,曹晓芬在《粉丝经济下网红的商业模式发展》的2016(23)期中提到,网红在自媒体网络平台的背景下诞生。发展阶段中分别经历了了从网红1.0到3.0的进化,市场成熟度也得到了不断地完善,现如今以全新的商业模式出现在互联网用户的视线中。其产生的粉丝流量也创造了巨大的商业价值,通过不同的商业模式更有力的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8]。而在粉丝经济的大环境中,如何将网红的流量进行变现也是现实问题。蔡琪在《社会化网络时代的粉丝经济模式》中指出随着社会化网络的升级与市场经济的发展,粉丝经济逐渐在文化产业市场上大行其道,并且形成了以下三种经典的经济模型:其一为以头部明星作为偶像形成明星经济;其二为围绕自媒体平台形成的内容经济,主要为以IP模式来进行和粉丝社群互动,形成持续的文化产业链;其三以网红现象背后的粉丝社群为核心的商业模型,粉丝和网红偶像之间实现更深层次的跨平台连接,也产生了更多的商业合作方式。从1.0开始进化到3.0,粉丝经济随着网红现象一样发现了意识结构的升级,但在当下,随着互联网用户个体的特性愈发神秘,其模式的可持续也会受到考验。例如通过《互联网众筹的经济学理论探析及现实路径思考》来看,互联网众筹是基于粉丝经济学、社群经济学、共享经济学理论,对这类社群的探究也是对网红现象给出的一个合理答案[10]。 互联网用户心理研究文献综述(2):http://www.chuibin.com/wenxian/lunwen_2058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