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现实意义:针对我国的土地流转现状,从多个角度切入分析,并结合当前的流转形式,提出土地流转可能存在的风险,这对未来政府更好的防范流转风险提供现实意义。其次在讨论流转风险之后深入的研究土地流转下的粮食安全新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建议,对于未来更好的推行粮食安全政策具有现实意义。
1.2 研究内容与方法
1.2.1 研究内容
粮食安全战略是国家战略的基础,对国家的发展与稳定都至关重要。而推行土地流转制度、实现规模经营是缓解现今粮食安全问题的方式之一。土地流转的对象是耕地,而耕地面积、耕地用途影响着粮食产量,粮食安全与土地流转的关联性之一在于耕地。那么我国耕地现状是如何,又是如何影响粮食安全,这将是本文需要探讨的问题。
本文共分为五章,主要内容如下:
第一章是绪论,主要阐述本文的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介绍全文主要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整合国内外学者关于粮食安全与土地流转的研究,最后说明本文的创新与不足之处。
第二章是理论基础,主要介绍理性经济人、规模经济理论、比较优势理论这三种理论,为本文研究提供理论支撑。
第三章是我国土地流转的现状,主要包括土地流转的概念和一些描述性分析,比如耕地流转去向、流转形式等,以及简单的介绍下土地流转可能存在的风险,为下文分析粮食安全问题提供基础。
第四章是粮食安全存在的问题,主要在粮食安全和土地流转相关性检验的基础上,结合土地流转现状和流转风险阐述粮食安全存在的新问题,如“非粮化”现象、工商资本下乡、流转规模过度等,并结合一定的图表和比较分析方法。
第五章是结论与政策建议,结合上文对土地流转和粮食安全进行的分析,得出结论,并提出改善建议。
1.2.2 研究方法
本文是在土地流转的背景下来分析对粮食安全的影响,基于国内外学者的相关研究,并立足于我国土地流转和粮食安全的现状,从理论加分析的角度探讨粮食安全问题,主要的研究方法如下:
(1)文献分析:在查阅分析相关文献资料和书籍之后,了解目前对这一课题的研究进程,明确本文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向,并借鉴相关学者的观点和看法,对粮食安全和土地流转进行研究。
(2)理论分析:主要通过描述并加以图表的形式来对分析土地流转的现状和粮食安全存在的新问题。
(3)定量分析:通过搜集和归类联合国粮农组织及农业组织、中国国家统计局、农业农村部经济司等组织机构中与粮食安全和土地流转相关的图形、表格和数据,定量分析粮食安全问题。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粮食安全概念的提出与发展
1972年-1974年全球爆发了二战以来最严重的一次粮食危机,各粮食主产国和地区接连发生自然灾害,导致粮食产量大幅度减少,粮价猛涨,不少发展中国家和地区遭受了粮食短缺。为此,1974年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在罗马召开的世界粮食会议上首次提出了粮食安全的概念,即“保证任何人,在任何时候都能得到为了生存和健康所需要的足够的食品”[ 摘自FAO《Guide lines of crop and food supply missions》]。我国是发展中国家,又是农业大国和人口大国,基于我国的粮食安全,提出了“能够提供给所有人数量充足、质量合格、结构合理、生态安全的粮食”这一概念,涉及到了粮食供给、粮食质量、粮食结构和绿色粮食这四个方面。为更好的切合本课题,本文所涉及到的粮食安全是指国家层面的粮食供给安全。 土地流转背景下的粮食安全问题(3):http://www.chuibin.com/jingji/lunwen_2055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