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中学历史人文素养的基本内涵
“人文”一词是人类文化的简称,也就是与自然规律相区别的社会秩序和人伦关系。不论是东方的儒家文化还是西方文艺复兴后的人文主义,其共同点是人文一词都指向人类社会文化层面的部分。“素养”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中被解释为“平日的修养”[ ]。换言之指的是从后天学习而获得的包括知识、技能的内在品质。“人文素养”,合在一起顾名思义就是指以人类社会文化层面的知识为基础,经过后天学习所获得的包括知识、技能的内在品质,是包括政治、道德、法制等多方面的综合素养。人文素养既包括做人的道理、方式,更包括人的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不仅反映在内在品质,更能从日常生活中得到体现。历史学是通过搜集和分析史料来对历史事实进行还原的学科。在处理史料的过程中,一个人的思考问题的能力和全面看待问题的能力的锻炼,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升华,就能实现人文素养的提升。因此在中学历史教学中,教师强调论从史出的方法论,引导学生阅读和分析史料,通过发散思维最终帮助学生得出结论的过程,也就充分地锻炼了学生的阅读、分析、判断、思考、语言表达等能力,经过中学历史学习六年的积累,学生能在独立思考和全面看待问题的能力方面得到锻炼。因此,中学历史教学中比较重要的人文素养应为:独立思考以及全面辩证地看待问题的能力。
(一)独立思考
所谓独立思考指的是有自己独立的想法,依靠自己的判断得出结论,而不是人云亦云。历史学是用客观的研究方法研究客观事实的学科,但在其中会不可避免地参杂研究者的个人情感,因此对于同一历史事件,当事人会因其社会地位或所代表的阶级不同,他的记载就会不同;更不用说后世研究者对于其记载的研究了。想要研读浩如烟海的史料来剖析历史,缺乏主见是不行的。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学生经常能接触到不同观点、立场和角度的各种解读,面对有些关于同一史料甚至解读完全相反的情形,学生就会感到茫然无措。这时教师的适当引导就十分必要,告诉学生出现这些情形是很正常的,但重要是要有自己思考问题的思路,这就能来培养其独立思考的能力。
学生在学习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7课《启蒙运动》时,理性内涵的解读是本课的重点,而其中就包含人独立思考和批判解决问题。教师在教授新课时可以强调西方在十七十八世纪就已强调独立思考的重要性,而当时我国仍处于传统社会从而形成强烈对比。结合近代西方崛起中国衰落的史实,让学生意识到独立思考对于民智开启和国家发展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学生在学习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1课《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时,教师应补充关于中国古史分期的观点,结合学生初三所学的西方中世纪封建社会特点的知识,引导其思考,中国是否有严格意义的封建社会,如有则是在什么时候,西周算不算封建社会等。教师给出这些问题并不指定答案而是让学生思考,学生在自行思考后得出的答案就是自己构建其知识框架的过程。历史学中类似的存在分歧的问题很多,而引导学生通过史料分析基础上的自己思考并得出结论,这就是体现人文素养的独立思考能力。
(二)全面辩证地看待问题
正如唯物辩证法中所说,矛盾是普遍存在的,事物都存在复杂和多面的情况。一个人不会绝对的好也不会绝对的坏,评论历史事件不能采取“一刀切”的方法。一个成熟的现代公民在看待事物时一定会全面辩证,既要看到积极的一面也要看到消极的一面。片面评价史实的行为都是思想不够成熟的表现,而中学生恰巧处于这一过渡期。在中学历史教学中,教师有职责将复杂的历史进程,在符合学生教育心理发展的基础上进行引导和分析。当回答提问某历史事件或人物的影响时,从积极和消极两方面进行回答;对于一些以积极评价为主的历史事件也要让学生看到其存在不足之处。这其实是培养学生全面辩证看待问题的能力,让他们摆脱“非黑即白”的思想误区,为他们以后踏上社会思考问题更全面和辩证打下基础。 新课标下中学历史教学中人文性培养探(2):http://www.chuibin.com/jiaoxue/lunwen_206267.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