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控长效机制的构建

高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控长效机制的构建
   社会和工业化发展的负面影响,使得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频率在不断提高,其种类也在不断变化。人类在享受现代文明的同时,也在不断面临各类危害健康因素的挑战。高校是一个特殊群体,各种原因均可造成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在高校发生。为了确保高校能够及时、有序、高效地应对可能发生或已经发生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控制其蔓延,保障广大师生员工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建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控长效机制已成为高校面临的新课题。

一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及主要特征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emergent events of public health)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可能造成社会公众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1]。
    我国正进入公共卫生危机高发期。各类突发事件的频繁发生,不仅给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带来巨大影响,也给人民群众的健康造成危害,甚至威胁到生命安全。据统计,我国已发生多起突发公共卫生事件:1987年上海甲肝爆发,导致近30万人发病; 2001年吉化公司中小学豆奶中毒事件导致6362名学生中毒; 2002年南京汤山中毒事件,造成395人中毒,42人死亡;2003年春突如其来的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从南到北波及了26个省市,内地病人5327例,死亡348例,并造成了全国性的恐慌; 2004年以来的禽流感流行给国家的生产带来重大损失; 2005年吉化石化公司双苯厂爆炸,导致70多人伤亡,苯污染物的排放导致松花江污染。2008年发生的三鹿奶粉事件和2009年全球流行甲型H1N1流感在我国蔓延,再次给国人敲响了警钟。可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频率迅速加快,影响范围逐渐扩大,日益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呈现以下主要特征: (1)突发性:就发生时间而言,该事件发生突然或发病迅速,事先难以预测和防范,短时间内也难于及时有效地得到处置。(2)公共性:就发生的领域而言,针对的是特定的社会群体,其损害不仅仅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所在地,在很多种情况下,还很容易引起强烈的跨地区影响。(3)严重性:就其后果来说,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后,轻者可在短时间内造成人群的发病和死亡,使公共卫生和医疗体系面临巨大的压力,甚至冲击医疗卫生体系本身、威胁医务人员自身健康、破坏医疗基础设施;重者直接影响一定区域范围内社会生活的安定,引发成社会和政治事件。(4)紧迫性:就处置的时间而言,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事发突然、情况紧急、危害严重,所以,要求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作出决策,采取具有针对性的措施,以将事件的危害控制在最低程度。(5)复杂性:就其诱因而言,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种类繁多,原因复杂,很难预测其蔓延范围、发展速度、趋势和结局,这就增加了科学判断和决策的难度。

二 高校常见的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
    卫生部、教育部每年多次发布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控工作预警通知,公布的数据显示,全国70%以上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在学校。加强对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的防范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
    (一)传染性疾病的爆发、流行
    传染病爆发、流行是高校较常见的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之一。2004年全国共报告570起学校突发卫生事件,呼吸道传染病占70.3%;肠道传染病,如细菌性痢疾、其他感染性腹泻、甲肝、伤寒和副伤寒等占14.7%;食物中毒、伤害和其他传染病占15.0%[2]。2007年报告的全国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传染病事件占事件总数的95.88%[3]。结核病(主要是肺结核)、乙型病毒性肝炎、慢性迁延性肝炎等传染性疾病每年均有病例发生、其他传染性疾病(如流行性感冒、急性出血性结膜炎、甲型病毒性肝炎等)也容易在高校爆发、流行。传染病的传播主要有六种:直接接触传播、通过媒介昆虫或其它动物传播、通过空气或粉尘传播、病原体主动侵入、经食物或饮水感染、经血液传播。高校人群集中,接触密切,最常见的传染病有流感、肝炎、菌痢及肺结核等。
    (二)学生集体食物中毒
    学生集体食物中毒是近几年来学校常见、多发的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由于食物的加工、储存和运输等过程中的污染以及食堂经营管理的不善,容易导致食物中毒事件的发生。2004年卫生部接到的重大食物中毒报告共计154起、中毒人数合计8575人,其中学校食物中毒事件占108起,中毒人数达4921人,死亡6人。可见,学校是发生食物中毒事故的主要场所,也是中毒人数最多的场所。
    (三)学生意外伤害事故的发生
    伤害是威胁学生的严重卫生问题。大学生是特殊的群体,有较大的心理优势,迈进大学校门后,有的发现强手如林,有的觉得课程轻松而无所事事,加上生活要自理、来自社会的诱惑、对异性的情感等,部分大学生自卑、抑郁,心理问题异常突显,又不知如何排解。心理卫生教育的滞后,使自伤、他伤事件不断发生。此外,大学生的安全防范意识薄弱,日常生活的安全教育欠缺,因交通事故、煤气中毒等意外死亡事例也在上升。
    高校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重防区,传染病流行和食物中毒等突发事件均严重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学校正常教学秩序,也暴露出高校对食品卫生、传染病预防与控制等卫生安全工作重视不够,缺乏应有的防范意识,卫生安全防范措施不到位等问题。

三 高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控长效机制的建立
    针对当前易发、多发、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现状,高校应该从以下六个方面建立健全应对和处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长效机制。
    (一)建立和完善高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学校卫生工作条例》的要求,高校应该从制度上保障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反应机制的运行,建立健全应急预案体系。本着立足预防、充分准备、及时应对、妥善处置的原则,成立由主要领导人任组长和副组长、有关职能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防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领导小组、医护人员为主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救治小组、相关部门领导负责的后勤保障小组、安全小组和综合事务小组等应急队伍。按照分级管理,各负其责,构成责任网络,从人、财、物方面保证应急措施的有效落实,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实行统一指挥、统一部署、统一行动。结合学校实际,还应制定和完善各类重大疾病、事故、灾害的单项卫生应急预案;有重点地制定学校常见传染病、食物中毒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预案。
    (二)建立快速反应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预警机制
    监测预警是一项重要的基础防范工作。监测预警对象主要是突发传染病事件。高校医院是履行传染病监测预警工作的责任主体。了解疫情信息,及时监测传染源是关键。高校医院应随时了解当地和学生出生地传染病疫情情况,尤其是在新生进校时。新生体检,应把常见传染病作为体检重点。在检查中,可以发现一些慢性传染病患者和病原携带者,一经确诊,立即送当地医院治疗。对来源于某种传染病流行地区的新生,应针对性地增设检测项目,以防病原体从异地输入。针对学生节假日返校后易输入传染病病原体的特点,应及时了解返校学生的健康状况,发现可疑对象及时采取措施。一旦校内发现传染病人或疑似病人,高校医院应切实履行职责,根据传染病的特点、危害性,考虑逐级以宿舍、班、系、全校作为预警范围,区分预警级别,做好流行病学调查、疫情报告、隔离观察、消毒灭菌、应急救治、转院治疗;完成对接触者的普查和患病学生生活环境的消毒;负责患病学生治疗期间的追踪随访及其他预防、控制工作;开展晨检、消毒、学生缺课登记,并设置留观室;在第一时间报告疫情,采取消毒、隔离等措施,严防疾病在高校传播。

(三)建立技术娴熟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急救医疗队伍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事发突然、诱因复杂、情况紧急、危害严重,这是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领导组织和紧急救治反应能力的严峻考验。因此,组建一支反应快、专业化、能应对复杂局面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急救医疗队伍显得尤为重要。一要科学预测、合理配置急救医疗队伍。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后的短期内将组建数量大、专业技术要求高的医护人员,而且时效性强,事先进行适当的供求预测、合理配置是必要的。高校医院不像地方医院专业人才齐全,专业化水平高,必须对校内现有急救医疗人员进行预测分析,必要时及时从地方医院补充,充分考虑不同专业人员的搭配,注意人员结构的平衡。二要加强业务培训。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相关知识、技能的培训,不定期举行会诊、讨论,加强医院之间的交流。具体内容包括:急救医学知识;急性中毒的急诊处理及护理;急、危、重的治疗及护理;传染病基础知识等。还要加强医护人员相关条例和法规的学习,尤其是学习《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这是医疗应急救护工作主要保证之一。三要定期进行应急演练。通过应急救治模拟演练,提高医护人员的默契性,不断提高突发应急救护的能力和水平。总之,要建成一支“召之能来,来之能上”的迅速反应医疗队伍。一有疫情,及时奔赴现场调查处置。
    (四)建立迅速而又畅通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报告和发布制度
    失真的信息传播有时可能比突发事件本身对社会造成的恐慌更严重,建立有效、通畅的信息报告和发布制度对于及时控制事态扩大、查明疫情、稳定学生情绪发挥更大的作用。
    高校系统内应将掌握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通过学校电视、广播、报纸、网络等信息媒体,将各种信息通报院、系,再通过系辅导员到各班干部,最后到每个同学,及时公开发布突发事件信息,稳定师生情绪。
    通过行政与医疗卫生系统逐层向上汇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及时争取上级行政与卫生部门支援,接受上级卫生、行政部门的业务指导。与所属区域的疾病预防与控制机构建立密切联系,收集本地及周围地区的公共卫生事件的情报,密切关注其动态变化,汇总校内收集的情报,及时预警,以便做好预防工作。
    建立自下而上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逐级报告制度,实行24小时值班制,并开通疫情监控联系电话,确保紧急情况报送渠道畅通。出现集体性食物中毒、甲、乙类传染病暴发及其他突发卫生事件时,校医院及学校有关部门应立即向本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领导小组报告,并以最快的通讯方式在2小时之内向所在地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报告,同时向上级教育行政管理部门报告。在传染病暴发、流行期间,对疫情实行日报告制度和零报告制度。报送必须及时、准确和全面,做到不瞒报、不漏报和不误报。
    (五)积极开展行之有效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健康教育
    健康教育是预防和控制高校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的有效手段。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初始阶段,健康教育可以及时地让师生了解相关的信息,以提高人们的防范意识;在事件的发展阶段,健康教育可以使师生对于事件的发生和发展有进一步的认识,了解对事件危害的防治及自我保护的具体知识;在事件结束阶段,健康教育可以帮助受到冲击和影响的人群从疾病、伤害或其他特殊状态下尽快恢复。
    教育部对此有明确要求,高校应开设健康教育必修课,进行预防传染病教育,使同学掌握性病、传染病的防治知识,配合医生采取治疗措施。进行食品卫生知识和预防食物中毒的专题教育,增强学生识别腐败变质食品、“三无”产品、劣质食品的能力。掌握常见运动损伤的预防和治疗,可以避免意外损伤或一旦发生时能够及时处理,防止伤情加重。掌握一般急救知识,发生事件时可以自救和互救。加强心理卫生教育,提高心理素质,了解正常心理现象,消除心理障碍,珍惜生命,避免自伤、他伤事件的发生。加强安全知识教育,掌握在特殊情况下如何逃生,如何自救。通过专题讲座、卫生知识竞猜、定期出墙报和学校广播、网络等多种形式普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治知识,提高师生员工的综合防治能力。毕业论文http://www.751com.cn/ 论文网http://www.lwfree.com/
    (六)强化高校卫生规范管理,做好健康预防基础工作
    抓好学校卫生工作,强化卫生规范管理,是做好预防和控制高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基础工作。高校领导应把预防和控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工作列为学校工作的一件大事来抓,定期开展专项督导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整改。要认真贯彻执行《食品安全法》、《传染病防治法》,制定本校《食堂卫生管理规定》、《校内饮食从业人员的有关规定》、《校园环境卫生管理规定》等制度。做好学校饮食卫生监督工作,严防中毒。学校食堂要严把进货关,杜绝霉变、污染食品原料进入学校。必须对食品采购人员进行相关知识培训,使他们具有鉴别食品优劣的能力;要对食品原料进货这一环节进行经常性的监督检查。强化食堂安全防范措施,防止投毒事件发生。改善食堂卫生,避免食源性突发事件。同时加强校内商店、校外饮食店的管理,鼓励学生校内就餐。管理好水源,防止水源性中毒、腹泻及传染病。加强卫生监督检查,营造学校良好的卫生环境。并经常进行环境卫生检查和开展爱国卫生活动。增加卫生投入,切实改善卫生基础设施和条件。提高校医院医疗装备和技术水平,人员配备齐全;完善体育场地及设施,定期检查,保证安全。这些看似平常工作,但直接影响师生身体健康,必须高度重视。

参考文献:
[1]国务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Z].2003-05-12.
[2]张颖,曾光.2004年全国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007,28(1):81-83.
[3]教育部办公厅.关于2007-2008学年度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控工作第二次预警通知[Z].教体艺厅〔2008〕3号,2008-02-27.

Copyright © 2007-2012 www.chuibin.com 六维论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