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观现代经济体系,举办会展是促进经济交流的重要方式之一,而对于它的研究却可以追溯到很久以前。总体来看,国内会展经济研究偏向于理论层次的分析,国外会展经济研究则更侧重于实务。
1、国外会展旅游研究现状
国外会展业的发展较早,最初兴起于经济较发达的德国、美国和澳大利亚。较国内会展研究而言体系更加成熟,研究手段和内容也更加细致、全面。笔者通过数据库检索,发现国外对会展旅游的研究集中在1993至2008年。截止到2008年,国外涉及到“Exhibition/Mice”的产业理论研究就有128篇。[4]这些著作集中于研究会展商务运作、后期工作、前期策划、会展营销等等。如MCCab(2007)的《从展览者的角度分析如何构建会展业战略规划》为相关专题的研究提供借鉴。而2008年以后,国际方面有关会展旅游的文献却很少。
(1)从研究内容来看,涵盖了会展的经济效应分析、会展举办地的选址分析、影响会展旅游者决策的因素分析以及对目的地营销组织的分析;如凯姆认为会展旅游可凭借参展者人数多、停留时间长和消费档次高给目的地旅游业带来可观的经济效应。
(2)从研究方法来看,国外会展旅游研究偏向于实证研究,主要采用描述统计、因子分析、相关分析、聚类分析以及回归分析等统计技术[5];如著名的Braun(布劳恩)是世界上首位运用投入产出模型法估量会展业带来的经济效应系数的学者。
(3)从研究视角来看,国外研究更多关注酒店经营、酒店旅游、公司经管。
2、国内会展旅游研究现状
我国会展业虽然起步晚,但发展非常快。近年来,我国会展理论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继第29届北京夏季奥运会圆满落幕后,会展旅游在我国许多城市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有关会展方面的研究论文、期刊数目也在日益增多。而后的十年间,我国对于会展旅游的研究更是有了突破性进展,在方法上有了开拓和创新,并且主要由科研实力强、课题基金多、政府大力扶持的高等学府与研究部门担纲。不如人愿的是目前中国对会展旅游的钻探方向还局限于对单一地区会展旅游的摸索,只侧重描述地域特征,却忽视了从会展旅游商品的所需者和最终的消费者-参展商的角度出发研究会展旅游。如王萍的的《西安会展旅游的调查与发展对策》以及叶斌伟的《温州会展旅游发展研究》等等。因此,针对会展旅游者自身的行为研究成为一个颇有研究价值的议题,关注他们的行为特征,把握住游客的需求和消费心理,是会展旅游得以可持续发展的关键。[6]
(1)从研究内容来看,首先是对会展旅游概念的界定,其中一种主流倾向就是泛化概念,脱离会展强调其旅游属性;其次就是对会展业的综合性研究;最后就是对该行业中的相关产业以及产业链的分析。
(2)从研究方法来看,国内会展研究着眼于各学科理论,采用定性或定量分析法。
会展旅游的国内外研究现状:http://www.chuibin.com/yanjiu/lunwen_2061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