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针对发射过程中推入式基本装药残片留膛的故障,张新华等人分析了作用原理及故障机理,进行了实验验证,证明残片留膛的主要原因是推入式基本装药后退,基本装药后退是由于基本装药的纸管强度低,而纸管强度低是由于基本装药的纸管水分含量低;通过控制纸管水分含量的措施能较好地解决推入式基本装药残体留膛问题,从而消除了基本装药后退的隐患[14]。
陆欣等人分析研究了火炮发射装药点火管现状及发展趋势:近些年通过研究发展了点火管,改善火炮装药的点火性能,降低火炮膛内压力波,提高火炮射击可靠性和安全性。研究分析了在点火管发展的过程中形成的三种类型的点火方式:(1)强制点火或“硬点火”方式;(2)疏导式点火,即“软点火”方式;(3)带加速传火装置的点火管[15]。
金志民等人分析研究了影响中心点火管点火过程的主要因素,主要是火药的理化性能和火药床的结构。火药起始总燃烧表面积对点火过程有较大的影响,通过实验证明了起始总燃烧表面积大的装药结构在点火阶段容易产生压力波[16]。
2.2 内弹道研究
华东工程学院一〇三教研室研究了迫击炮的内弹道特点,给出了基本方程及各个时期的弹道解法[17]。
而孙明亮等人研究了一种改进的迫击炮内弹道仿真模型,根据迫弹生产和质量检测特点,提出一种用于迫弹散布密集度仿真评估的经典内弹道模型,引入弹丸结构修正公式和射角修正公式。通过对某型迫弹的仿真实例,仿真结果与靶场试验结果相一致,表明了模型可信度高[18]。
面对普遍采用实弹射击来验证弹道精度的缺点,丁成研究了迫击炮弹弹道精度优化仿真,以达到优化迫击炮弹弹道精度、赋予弹道的准确诸元的目的。以82mm迫击炮弹弹道为研究对象,丁成建立了迫击炮弹内、外弹道模型,并利用计算机仿真技术,得到了各参数的仿真数据;通过对仿真数据与82mm迫击炮射表诸元对比分析,表明了改进方法具有较高的精度和可信度。通过仿真计算不仅可以为迫击炮实弹射击提供弹道诸元参考依据,而且也提供了一种迫击炮弹弹道精度优化的方法[19]。
但是由于目前迫击炮内弹道的计算都以附加装药作为计算主体,并无基本装药的内弹道计算和相应的模型,因此本文只能结合内弹道学知识和工厂经验参数来计算内弹道。
迫击炮推进系统的点火管燃烧过程国内外研究现状(2):http://www.chuibin.com/yanjiu/lunwen_2060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