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主要角色的塑造
首先,在角色塑造时要体现童趣。儿童剧主要面向的观众群体为4岁-13岁左右的幼儿、少儿,这个群体具有特殊性,他们的观念与心理发育尚不完全,无法很好的进行独立思考且极易被好奇心引导。因此儿童剧在进行角色塑造时,往往会选取外形引人注目、语言浅显易懂的表现方式,结合流畅的剧情推进,将剧目中的道理直观的呈现给孩子们。
为此,演员塑造角色时要如何拥有“童趣”便成为了儿童剧演员需要探究的内容。沈复曾在《浮生六记》中有记载“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3]点出儿童感兴趣的东西来自于对周边所有事物的好奇,儿童剧的表演创作中一定要把自己放在儿童的角度,演员要“天真诙谐,滑稽单纯”才能让角色富有“童趣”,使观众有代入感。
因此,在《红鼻子和妞妞马戏团》的角色塑造上,表演者需要保留人物角色的创意初衷,要让儿童能够接受并理解。例如剧中的主要人物之一——红鼻子班主的塑造,他是一个魔术小丑的形象。小丑因为新奇与夸张的喜感受到儿童们的喜爱,演员在表演刻画上一方面要借助道具,比如大体积红鼻子的小丑脸谱造型,融合了滑稽与卡通元素,确立辨识度突出人物特征。另一方面在小丑形象的演绎中,肢体要夸张并符合童趣,投儿童之所好。语言上要简单易懂,根据儿童的心理特征为表演的着力点,体现出童趣。
其次,角色塑造要具有真情。《红》剧虽然主要针对3-10岁阶段的儿童,但在演绎过程中也需要融入真情。任何表演如果失去了真情就会苍白无力,演员在对剧中的动物、班主以及妞妞的形象塑造上,除了要掌握舞台专业的表演技巧外,更主要的是将自己对角色的理解与真情融入形象里,让形象特征更鲜明有趣。例如妞妞的角色,这是与孩子们同龄的角色,其想法较之成年人更为单纯、直率。所以,演员在塑造妞妞这个角色的时候,要由内而外的像一个孩子,体会她的状态。因此如何让孩子们代入这一角色并对妞妞的情感感同身受,就需要演员以自身的情感做引导。
对儿童而言,他们的鉴赏能力是有限的,但是他们也会有自己的理解与想法,以简单稚嫩的思维去解读各种角色形象。[4]因此,在表演的过程中决计不能以“僵化”的表演模式来创作,只会让孩子们感到枯燥乏味。
再则,角色的塑造一定要具有幻想性。儿童们的天性就是幻想,他们有自我世界独特的认知。[5]所以在角色创作中,演员要让角色形象更加立体多元,吸引儿童观众并能够激发出他们的想象力。比如《红鼻子和妞妞马戏团》的主题为要爱护并善待动物,要同大自然和谐共处。
其中的角色为各种动物们,在一个场景中是动物从森林中探出脑袋。演员在这一幕的角色塑造中,会设计不同的表情。每一种小动物的形象其表情不一,就如小孩们在玩“捉迷藏”的游戏,极其富有乐趣。“拟人化”动物形象,激发孩子们对这些小动物们的想象力与幻想性,进而引发孩子们的好奇心。
最后,角色塑造要富有个性。剧中的红鼻子班主形象,采用了川剧表演的形式。通过夸张的手法来塑造班主这一核心人物形象,让这位红鼻子“小丑”班主极具个性色彩。利用川剧里的基本功“唱念做打”以及戏曲里的“神似”元素融入到角色创作,塑造出一个滑稽的鲜明形象。由此,可以归纳出,角色的塑造一定要有童趣,真情,想像以及个性,这样才能够将角色更加的饱满。 儿童剧《红鼻子和妞妞马戏团》的表演研究(3):http://www.chuibin.com/xinwen/lunwen_206222.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