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尔维纳斯群岛战争发生在美国里根政府时期,以下简称为马岛战争或者福克兰战争。1981年,罗纳德·里根就任美国第四十任总统。他推行的外交政策核心是“扩军抗苏,重振国威”。 该政策是由里根身后的支持者——美国保守派和新保守派共同提倡的。里根提出这样的外交总方针,其实是有着深厚的历史背景的。里根上台时,正值苏联入侵阿富汗,美国国际地位进一步下降。因此,里根和他背后的利益集团从当时局势和利益出发,主张在大力加强经济实力和军事实力的基础上,执行较之卡特政府更为更加强硬的对苏政策。这一政策的主要内容包括联合第三世界国家,排挤苏联势力。但是,另一方面,美国用经济和技术合作甚至援助来拉拢拉丁美洲国家。阿根廷便是美国在美洲外交的重要一环,也是美国施展外交影响力的典型案例。
1979年7月,中美洲的尼加拉瓜发生。美国长期扶植的索摩查独裁政府被左翼阵营“桑地诺民族解放阵线”所推翻。同年10月,扩展到了萨尔瓦多,罗梅罗军事独裁政府也岌岌可危。美国担心苏联和美洲国家联合,从而形成苏联—古巴—尼加拉瓜的三角轴心,进一步威胁到美国的国家安全,因此极力寻求美洲其他国家的合作。
为了防止苏联势力在美洲继续扩张,美国加强了美洲政策。特别是在阿根廷的关系上,里根政府做了许多的努力。首先,里根政府给予阿根廷军事、技术援助和经济帮助。里根政府积极促成参议院撤消了禁止向阿根廷等拉美国家提供军事援助的法案,并且允许美国与阿根廷之间部分核技术转让。美国一直以民主国家自居,所以总是惯于用人权问题为由干涉别国内政。对于阿根廷的人权问题,美国却奉行不发一言的“平静外交”。1981年,美国和阿根廷之间有大量的高层互访:里根总统特使沃隆·瓦尔特斯曾于2月和9月两次出访阿根廷;美国总司令梅耶将军也在4月间访问了阿根廷;阿根廷的瓦耶拉将军于同年3月出访美国;阿根廷加尔铁里将军先后两次访美,并且得到了共和党政府的支持。美国此时正为中美洲的感到头痛,加尔铁里答应帮助镇压中美洲各地的叛乱的允诺无疑对于彼时的美国有很强的诱惑力。这次访问后不久,加尔铁里不断派军队和技术作战专家去萨尔瓦多、危地马拉和洪都拉斯开展镇压活动。作为回报,美国帮助加尔铁里在阿根廷推行经济自由化的改革。并且此后加尔铁里就任总统也得到了美国的帮忙。
由此可见,马岛战争前,美国尽力改善与拉美各国的关系,尤为重视美阿关系。这种局面使得阿根廷误以为两国关系已经进入了所谓的“蜜月期”。加上当时阿根廷国内矛盾尖锐,为了挽回民心,阿根廷政府企图发动一场具有民族主义倾向的战争。对此,以克里斯托弗·布鲁斯为首的学者认为美国对于马岛战争的爆发负有一定责任。正是由于美国当时的外交给了阿根廷“错觉” 。据布鲁斯所言,如果美国一开始便支持英国,阿根廷有可能会撤出群岛,也不会悍然发动战争 。另一方面,阿根廷轻率的举动更大一方面原因是阿根廷轻视了英美的特殊关系。
美国与英国的特殊关系显然对于美国外交政策有更大影响。欧洲共同体成立后,欧洲主义在整个欧洲一度盛行。英国由于地理位置以及农业政策等历史与现实的原因,与欧洲大陆的关系一直若即若离。因此,英国在欧共体中相对其他国家更为孤立。英美特殊关系虽然在这一时期有所减弱,但无论从历史还是现实的角度思考,美国都不会放弃拉拢英国,以此达到利用英国分化欧洲的目的。从美国全球战略看,欧洲相较于美洲对于美国来说也更为重要。这从两国高层关系和互动中也可以看得出来。美国国务卿黑格极力主张保护欧洲安全利益,美国里根总统与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交往甚密。里根上台后推行的保守主义政策与撒切尔的经济改革不谋而合。而且从地缘政治的角度看,英国离马岛更远,日后获得马岛主权后仍然需要美国的帮助来巩固统治,这显然对美国的安全威胁更小。而如果阿根廷通过战争夺取马岛,将提升其在美洲的地位,对一百年前美国奉行所谓“门罗主义”产生冲击,即美洲是美洲人的美洲。 论英阿马岛战争前后的美国斡旋外交(2):http://www.chuibin.com/wenxue/lunwen_206198.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