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一止在词中抒发了在京做客而思念家乡的游子之情,词中“何郎空立马”,用了何晏的典故,而太清的词虽然也用了林逋的典故,但纯为借景抒情,而且所写之景,所咏之物(梅)都异常集中。太清词开篇之句“月明风静”展示了大自然的一片憩静世界。梅花初绽放,不仅给人带来春的信息,也把我们带进了一个美好静谧的大自然景色之中,其中只用一个“爱”字表示词主人公的主观情感色彩,没有更多的抒情词语,但是词中描写的美好的景色却处处透露着她的喜悦之情。下片的写景是由“逋仙归去后”轻轻带出,过渡自然。词人并非有意发思古之幽情,只是因为要提出昔人已去,梅花又为谁绽放的设问。词人又用“诗情空老”来锁定这一切景物。而这里,词人所有的情思都在这美好的景色中凝结了,表现了词人无以表达的惊叹。这首词无疑是一幅写意山水,但除了湖光山色,梅影横斜,还增添了动感、音响,与词人的情感水乳交融。
又如《水调歌头 和周紫芝《竹坡词》》
急雨响岩壑,林木暗濛濛。西楼四面风满,一线电光红。雨过长天如洗,收尽无边烦暑,湿气润高峰。坐对东山月,清影落怀中。 邀明月,酌美酒,共山翁。不妨谈笑,尊前歌舞且从容。老去心情依旧,莫负良辰好景,去日不能重。风月不到处,天地古今同。[2](P21)
太清的词是为了描绘月亮的澄清,不写把酒对月的抒怀,而是惊心动魄的风雨雷电。首句写山间骤雨突至,霎时间天昏地暗,接着电光一闪而过,风满山楼,然后雨过天晴,对比迥异的大自然的描写突出了沁人心脾的惬意,透露出了主人公心情的欢愉。终于月出东山,开始了赏月的情怀。对着东山的月亮而坐,如诗如画的境界表现了人与月的和谐交融。下片转入抒情,对于竹坡词的苦恼悲叹太清似乎有不同的感受:“邀明月,酌美酒,共山翁”人生的美感享受尽在于此,处在这样美好的境界,不必为了人世沧桑而悲叹伤怀,还是从容享受当前的歌舞美酒吧!对于竹坡词叹“不堪老去”,太清则不以为然,太清认为万事万物都有老去的自然规律,逝去的岁月不能再来,惟有把握现实的人生,才是生命的意义所在。这首词从疾风骤雨、电闪雷鸣的雄壮气势转入婉转抒情的尊前歌舞,从壮美之景写到月下抒情,把豪迈与婉约融于一体,在太清的作品中别具一格。在思想上也表现了词人历经沧桑磨难而不失其积极乐观的进取精神。
试论顾春经历遭遇及其词风变化(3):http://www.chuibin.com/wenxue/lunwen_2061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