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历经漂泊,悲叹心酸
顾太清早些年因为祖父被牵涉进了胡中藻《坚磨生诗钞》的文字狱案,结果被天子赐死,其家族也由此衰落,他的子孙均变成“罪臣之后”。太清身历患难,曾在广东、福建、苏州等地辗转,这可以在她的诗词中得到证明。
如:《定风波 恶梦》
事事思量皆有因,半生尝尽苦酸辛。望断雁行无定处,日暮,鹡鸰原上泪沾巾。 欲写愁怀心已醉,憔悴,昏昏不似少年身。噩梦醒来心更怕,窗下,花飞叶落总惊人。[2](P94)
太清她因是“罪人之后”幼年即一人在外,远离故土,备尝艰辛。虽后来与奕绘结婚回到北京,但约二十年的漂泊时时印在她的记忆中,许多遭遇成了她生活中的“噩梦”。这首词反映了她的这类苦难的回忆。
上片开笔两句点明她认为她早年独自在外,远离故土是有原因的,她认为自己就像那居无定所的大雁一样,在外流浪,这大概是命中注定吧!这里词人又用《诗经》中“鹡鸰在原,兄弟有难”的典故,抒发了自己对家人的深沉怀念与不安、悲痛。“鹡鸰原上泪沾巾”是种种复杂的心绪凝结而成的。以上是梦的追忆,下片写梦后。 “欲写愁怀心已醉”中的“醉”是经历沧桑磨难而又无法解脱的感情凝结。太清词说欲写愁怀都已写不出来是由于沉重的创伤已使心灵麻木了。从整首词来看,词人想要说“噩梦”但纵观整首词并没有细致的描述,仅仅用了一句话“噩梦醒来心更怕”来表示,简简单单七个字却涵盖了千言万语,结尾处“花飞叶落总惊人”再加渲染,更有力度,不写“噩梦”却全篇皆是“噩梦”。
如:《水调歌头》
云净月如洗,风露湛青天。不知今夕何夕,陈事忆当年。多少销魂滋味,多少飘零踪迹,顿觉此心寒。何日谢尘累,肥遯水云间。 沃愁肠,凭浊酒,枕琴眠。任他素魄,广寒青影自团圆。谁管秋虫春燕,毕竟人生如寄,各自得天全。且尽杯中物,翘首对婵娟。[2](P411)
中秋本应该与家人在一起举杯赏月,然而这中秋之夜太清却独自一人,身边没有家人,连朋友都没有,想来是多么孤独寂寞啊!“云净月如洗,风露湛青天”,月朗风清,一望如碧。月下独酌,词人不禁问道:“不知今夕何夕”,但勾起她孤独悲伤的思绪的是“陈事忆当年”。尽是充满凄楚伤悲的事,因而万念俱灰地说:“多少销魂滋味,多少飘零踪迹,顿觉此心寒。”太清在经历了极度悲痛,思想反复斗争之后,却做出了“何日谢尘累,肥遯云水间”的出世的结论,表现了消极的色彩。尽管她也说了“各自得天全”的话,也是充满无奈的哀叹。道家消极出世的思想的影响在这里也有所表露。
二、 生活幸福,轻松愉悦
在顾春26岁时,排除重重阻力与奕绘结合,美貌而多才,性情复洒脱的顾春在与奕绘结婚后,颇通诗文词,喜好佛典,文采风流的将军奕绘与她诗词唱和,“夫妇擅朋友之胜”。基于对她的理解和倾慕,奕绘对她堪称情深。他在三十出头嫡妻妙华夫人离世之后再未娶妻,而是与太清相伴一生。他们的理解和契合非世俗男女所易及,这样深刻的精神互印,伴之以诗酒唱酬、不忧风雨的岁月。可想而知这段日子可谓是太清一生中最幸福的日子,因此她的词风多轻松愉悦。
如《洞仙歌 和刘一止《苕溪词》》
月明风静,问此时谁晓?雪后初开一枝好。爱孤山踪迹,千树横斜,临碧水,十里湖光冷照。 逋仙归去后,依旧黄昏,疏影婷婷为谁妙?望不尽、竹篱茅舍人家,断桥边、诗情空老。任南北枝头暖相催,听玉笛声中,吹来多少。[2](P18) 试论顾春经历遭遇及其词风变化(2):http://www.chuibin.com/wenxue/lunwen_2061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