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打赏
当前位置: 毕业论文 > 文学论文 >

略论厘金制度对晚清湖北地区的影响(4)

时间:2025-08-07 22:11来源:100311
捐纳也是历代王朝面对财政危机所采取的常用手段,这原本是清朝一种补贴财政的传统方式。所谓捐纳,也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卖官鬻爵,即朝廷向民间筹

捐纳也是历代王朝面对财政危机所采取的常用手段,这原本是清朝一种补贴财政的传统方式。所谓“捐纳”,也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卖官鬻爵”,即朝廷向民间筹款,并给捐者一定的身份、待遇或特权。该制度可以追溯到秦汉时期,据史载,每当面临灾荒、公共工程等情况,当朝廷财政难以为继之时,统治者每多举卖官爵,以增加收入缓解危机。早在秦朝,面对蝗灾等天灾人祸时,秦始皇就下令“百姓纳粟千石,拜爵一级”。及至清朝,每逢有重大事件,朝廷便会广推捐纳,以补助财政。当面对太平天国起义时,清政府当然也就采取了捐纳这样一种既成之法,向社会各界筹集军饷。清朝捐纳制度始于康熙年间,其后历经了雍乾嘉道四朝。劝捐制度多由地方自理,无固定标准。在战争情况下,为了筹措军粮一应军需物品,朝廷会组织向当地名望士绅、富户劝捐。但是由于其劝捐对象为士绅、富户,而咸丰三年湖北又是太平天国运动的主要活动地带,湖北州县大多陷入战乱,缙绅纷纷出逃,劝捐难以推行下去。面对铸大钱以及劝捐的失败,湖北督抚不得不想出别的方法以开辟新的财源。

(二)咸丰年间厘金在湖北的牛刀初试

咸丰三年是晚清政府危机重重的一年,太平天国运动如火如荼的发展,苦命的天子还接到了“长毛”占领南京的噩耗。自乾隆朝以来,各地起义叛乱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朝廷为了镇压这些“逆民”已经耗费了大量银子,国库亏空严重,又逢这般如此大规模的起义,清廷财政问题实已到了捉襟见肘的尴尬境地。这一年,副都御史雷以諴接受朝廷任命,赴扬州的江北大营担任帮办军务一职。由于朝廷练勇军饷不足,于是奏请咸丰帝,欲在里下河设局劝捐以补亏空。咸丰三年九月,清廷批准了该奏折,并先后在江北大营附近的仙女庙、宜陵、邵伯等镇,设局劝捐以助军饷,并取得了一定的收入。

于是,次年三月雷以諴又上奏咸丰帝,请准朝廷在江苏各府州县仿行该制度。他在奏中谈到:“奏为军需紧急,试行商贾捐厘助饷,业有成效,应推广照办。……臣因此法商民两便,且细水长流,源远不竭。……照臣所拟捐厘章程一律劝办,似於江南北军需可期大有接济。” 他的建议是,厘金试点推行效果不错,朝廷应当将该法加以推广,让尚未实行的各州县、各大行铺户也效法此法,以缓解军需不足的财政危机。在该折中,他同时提出“统俟军务告竣,再行停止。” 该建议立即获得了清王朝的准许,于是,厘金制度自此由一个地方的筹饷之法逐渐推广演化为了一个全国性的筹饷之法。

咸丰五年(1855)正月,湘军将领胡林翼率军至湖北,并起用了时湖北在籍主事王家璧、胡大任、举人傅卓然、汉阳府教授贺青莲、拔贡张映芸等人,这些人皆是湖北地区缙绅阶层。此外,还在境内的武昌、沙市、新堤等地区设立局卡、仿行厘金、实行劝捐。 湖北地区经过了近一年的试办期,同年十一月,胡林翼会同湖广总督官文上奏,以江苏仙女湖、泰州等地的抽厘章程作为参照,核定了湖北具体的章程,于是厘金制度在湖北正式开始推行。

(三)临时性的厘金征收成为长期性的原因

厘金制度在咸丰年间草创之际,最初仅仅被视为是一种带有临时性质的筹饷之策,但由于其成效不错,且带有一定的持久性,再加之推行成本较低,容易仿效等等的特征,所以该制度产生不久后,就有众多仿行它地的请求。同样的,厘金制度在湖北地区的仿形并得以推广,也源自于多方面的原因: 略论厘金制度对晚清湖北地区的影响(4):http://www.chuibin.com/wenxue/lunwen_205904.html

------分隔线----------------------------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