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谷阶段
创造人工智能的Minkey和Papert,从数学角度出发,对感知器进行深入研究,指出感知器功能的局限性,认为感知器只能适用于简单的线性问题,不能有效地应用于多学科领域。在1969年出版的《Perceptron》一书,提出了感知机不能实现复杂的逻辑功能,从而否定这种模型,进而进入人工神经网络的低谷阶段。在这段人工神经网络的低谷期,大多数人选择了放弃对其继续研究。波士顿大学的S.Grossberg教授没有放弃,他基于生理心理学的经验,致力于神经网络研究,提出自适应共振理论(ART)。还有赫尔辛基大学的Kohonen教授,孜孜不倦,不轻言说放弃,通过了一系列的试验和研究分析,最终提出了自组织特征映射模型(SMOF),为神经网络的发展添砖加瓦。
复苏阶段
到了1980年左右,基于社会的背景和进步程度,人工神经网络才得以复苏和发展,一跃来到了第二次研究热潮。 在1982年的时候,就职于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的一位物理学家Hopfield通过多次实验分析,最终提出了HNN模型,主要是通过引入计算“能量函数”,在进行分析动态函数,从而得出网络稳定性的判断依据,达到了模拟了人脑的神经网络模型的效果。
基于BP神经网络的手写数字识别研究(4):http://www.chuibin.com/jisuanji/lunwen_206214.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