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版本校勘辨伪对书画鉴赏的作用

目录版本校勘辨伪对书画鉴赏的作用
 中国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丰富多彩,各个领域紧密联系相互作用,关系错综复杂。古文献学已经发展了几千年,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它的分科目录学、版本学、校勘学、辨伪学也对中国文化的发展起到了重大作用,这个作用也包含到了对我国艺术的作用,而我国艺术最尚书画。即对书画鉴赏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那么,目录版本校勘辨伪是如何对书画鉴赏起作用的呢?本文试把目录、版本、校勘、辨伪分开来分析其各自对书画鉴赏的作用,从目录版本校勘辨伪的源流、定义功用等等出发慢慢深入其与书画鉴赏的关系,分析其对书画鉴赏的作用。
  关键词:
  书画鉴赏 目录 版本 校勘 辨伪 作用 文献
  
  中传统文化是一个庞大的有机体,它们各个之间相互区别,又紧密联系,彼此之间发挥着或多或少的作用。中国书画鉴赏与中国古文献学之间就是这样的,它们从一开始就有着密切的联系。
  中国古代文献的载体就是文字,当时的文字著于甲骨、金石、竹木、简牍、缣帛、纸张等等,而昨日的这些文献就是今天的书法作品。至于绘画,陆机说
  “丹青之兴,比《雅》、《颂》之述作,美大业之馨香。宣物莫大于言,存形莫善于画”[1]
  绘画对于一个时代的教化、思想流传、时代器具风格等等都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乃至后来文人雅士在书画上的提拔,这些跋文也就是文献资料。尤其是古文献中的书画文献对书画的鉴定在某些方面作用很大。
  它们相互之间的作用、联系当然是不容怀疑。那么,中国古代文献学的各个学科如目录、版本、校勘、辨伪这些是不是也对中国书画鉴赏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呢?答案当然是肯定的。下面就谈谈他们之间的关系。
  目录对书画鉴赏的作用:
  目、录这两个词在目录学中,目是指书的篇目或书名;录即叙录,也称书录或序录,后世称为题解、提要,是对书的内容、著者事迹及其写作、出版等情况的概要说明。也可以这样说,目录是按照一定次序编排的一批书名或篇名及其叙录,它是简介图书内容和形式,反映出版收藏等情况,指导阅读和检索图书等文献资料的工具。所谓:
  “遍辨其名之谓目;详定其次之谓录;有多数之名目且有一定之次序之谓目录”[2]
  目录又分一书目录和群书目录。一书目录是按照一定次序编排的一书的篇名和该书各篇叙录(也有只有片名没有叙录的),它要比群书目录出现得早。所谓“《尚书》有青丝编目录”[3]是一书目录;群书目录是按照一定次序编排的一批图书的书名和叙录(也有只有书名没有叙录的),它产生于西汉时期。班固所谓“爰著目录,略述洪烈,述《艺文志》第十”[4]是群书目录。
  而目录学之成词,开始于清朝乾隆间王鸣盛之《十七史商榷》。刘向著有《别录》,其子刘歆种别群书,著有《七略》,《录》《略》并传,牵连而言,便别不是那么容易。但以现代分科的眼光去看待的话,刘向接近校雠学,而刘歆接近目录学。
  我国古代目录学重要特色之一就是重视分类。然而“分类之应用,始于事物,中于学术,终于图书。”[5]尧分别命令羲仲、羲叔、和仲、和叔“定四时成岁”[6]。这是事物之分;至于学术之分,是始于孔子;上古人事简单,书契繁难,所以典籍不多,分类的情形也不是很详细。到汉代,由于
  “秦拔去古文,焚灭诗书,故明堂石室金柜玉版图籍散乱。于是汉兴,萧何次律令,韩信申兵法;张苍为章程,叔孙通定礼论文范文http://www.chuibin.com仪。则文学彬彬稍进,诗书往往间出矣。”[7]
  在此可以看出,在汗初已经分图籍为律令、军法、章程、礼仪四类,都是政府的常用之书。到后来,藏书日益增多,才有了刘向典校中秘书的事情。
  到了刘向之子刘歆,他在他的《七略》中提出了“六分法”。现在据《汉书•文艺志》记载,有“六艺略、诸子略、诗赋略、兵书略、术数略、方技略”,它是我国最早的图书目录分类法。到后来又发展到有“七分法”、“四分法”等等。
  我们现在又从古代目录书的类别中分出:国家图书目录、史志目录、四家撰修目录、丛书目录和其他目录。其他目录又分地方文献目录、推荐书目录、专科目录、禁毁书目录、目录之目录。目录学的分科越来越复杂越来越精细,它渗透到各个领域和学科,对此,关于目录的功用,余嘉锡《目录学发微》卷一《目录学之意义及功用》中总结出:
  一曰,以目录著录之有无,断书之真伪;
  二曰,用目录书考古书篇目之分合;
  三曰,以目录书著录之部次,定古书之性质;
  四曰,因目录访求阙佚;
  五曰,以目录考亡佚之书;
  六曰,以目录书所载姓名卷数,考古书之真伪。[8]
  为此,昌彼得、潘美月《中国目录学》在第三章《目录学的功用》也总结出八点,都已经很全面了。
  那么把它缩小到它对书画鉴赏的作用,又如何呢?
  我们国家的艺术,可谓最尚书画,所以书画目录也发生比较早。目录学对书画文献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刘宋时,虞龢首撰《二王》《镇书定目》各六卷,《羊欣书目》一卷,《钟张书目》一卷。后来,梁傅昭有《法书目录》。殷钧“又受诏料检西省法书古迹,别为品目。[9]隋姚最有《法书录》而”隋帝于东京观文殿后起二台:东曰妙楷台,藏自古法书;西曰宝迹台,收自古名画。”[10]他聚魏以来古迹,名画,所聚既多,必有所录,但是《隋志》不载。朱景玄有《书品目录》。褚遂良有《右军书目》等等等等。后来书画作品越来越多,书画形式也越来越丰富,所以到宋徽宗《宣和画谱》,每人一传,很详明。画分十门:有道释、人物、宫室、蕃族、龙鱼、山水、鸟兽、花木、墨竹、蔬果。类名准确,前所未有。
  在书画鉴定中,有着重要的一条就是时代风格。不用说,这些人物及其所着服饰、宫室或是说建筑再者就是但是的画风等等,无处不会体现着当时的时代风格。作书画鉴定者,对于这些的了解可以说是基础问题,但是要得到其正确的深入的理论知识,则需从这些文献中找答案,做研究。而这些文献的存在,在某些方面来说得益于目录学的发展。
  这些书画类的书目中,也有不少专门或大部分涉及鉴赏知识的。宋代大书画家米芾撰有《画史》开始评论优劣,记述裱褙,兼叙鉴赏收藏类的杂事。有详述画意的,比如清代的张庚《图画精意识》;宋遗民周密撰《云烟过眼录》,兼收古器与书画,到张丑的《清河书画表》又专录书画。备录原文和款识题跋,则开始于明朱存理的《珊瑚木难》和项药师的《历代名家书画题跋》。到了清代,大家都熟悉的高士奇的《江村消夏录》,就是就其所见书画,考订源流,详记绢素、题跋、图记、再附加自己的见解。它的体裁较密,遂为上述之《秘殿珠林》、《石渠宝笈》所宗,成为清代流传的风气。余绍宋的《书
  [1] 张建军 著,《中国画论史》,山东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21页。
  [2] 姚名达 撰,《中国目录学史》,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第1页。
  [3] 《文选》任彦升为范始兴作《求立太宰碑表》注引《七略》语。
  [4] 《汉书•叙传》。
  [5] 姚名达 撰,《中国目录学史》,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第43页。
  [6] 《尚书•尧典》。
  [7] 《史记•太史公自序》。
  [8] 余嘉锡,《目录学发微》,巴蜀书社,1991年,第12-14页。
  [9] 《梁书》卷二十七。
  [10] 《历代名画记译注》冈村繁 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27页。

[1] [2] [3] 下一页

Copyright © 2007-2012 www.chuibin.com 六维论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