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剪纸探析

民间剪纸探析
一、民间剪纸的审美情趣
    剪纸多以反映民俗风情、传统习俗的题材为主,所以以民俗题材为主的剪纸,就成为了剪纸艺术创作的源泉。“民间剪纸,是中国民间美术中最常见、最有民族特色的一个门类。剪纸的起源同其他民间美术一样是为了实用而不是审美的需要。”②

    民间剪纸艺术作为民俗风习具有明确的实用价值和象征作用,是民俗文化的形象载体,是民间习俗生活形象化的再现。在漫长的社会发展过程中,民间剪纸的艺术形象,既有它自己的形式规范,又可发挥自由的想象。民间艺术家用自己的最单纯的心灵感悟生活,以其独特的形式不断地丰富并拓展着剪纸艺术形象,形成和完善了一整套独立的审美观念、造型规律和表现手法。其创造的艺术形象都流露着劳动者自己的个性特点、真情实感,传达着劳动者对生存状态等最本质的理想与追求。
    二、民间剪纸中的刀法语言

    每一种艺术作品由于其媒介材料和工具技法的不同,都形成了其自己独具的艺术语言。由于剪纸所用的材料工具是纸和剪刀或刻刀,所以决定了剪纸有其自己特定的艺术语言。

    剪纸具有“千刻不落,万剪不断”的特点,这也是剪纸独有的特色。剪纸是以剪、刀并用为主,巧妙地运用阴阳相间、疏密等来点缀线条连接的自然与流畅,在形与形之间相连的随心随意的创作产生了具有装饰效果的造型。这种对表面形式的淡化与掏剪的特殊表现,将民间剪纸的平面镂空趣味和稚拙的美感发挥得淋漓尽致。

    “剪纸讲究的是刀路和刀法,刀路分里外,有的从外到里顺剪或有的从里到外的顺剪。有的将纸对折后剪成左右对称图案的对剪,也有的将纸自由折叠后剪成均齐反复的图案的折剪等。”③刀法的表现形式主要分为“锯齿”和“月牙儿”两种。

    “锯齿”是在剪刻过程中,由于纸和刀的切割移动而自然产生的。它利用锯齿的长短、疏密、曲直和刚柔等变化,结合不同物象的特征,表现出它的质感、景感和结构等。如树叶、动物鬓毛、禽鸟羽毛、人物胡须等。各种不同形式的事物,到了剪纸艺人的手中,都能被表现得活灵活现,美轮美奂,更是意味深长。

    “月牙儿”也是剪刻时自然产生的各种弧形装饰,它以阴刻为主,主要表现人们的衣纹或其他物象的特征,变化出各种不同的种类。如在剪纸吉祥如意中运用了“鸡”和“象”的谐音,寓意“吉祥如意”。其构图突出以鸡和象为主题,利用大象的体大饱满,和鸡的小巧精干,来表现平稳、和谐的画面,用夸张的手法将大象的眼睛和眉毛等部分剪成月牙形,让大象的鼻子向上翘,生动地展现了大象喜悦的表情。

    “锯齿”和“月牙儿”这两种形式也往往在同一张剪纸中交错运用,能使画面中的层次分明和富有变化效果,如果运用得恰当,就能将剪纸中独具的刀味与质感表现出来。

    三、剪纸的地域性刀法语言

    民间剪纸产生在劳动者之中,劳动者的审美情趣又直接受他们所处的地理环境、社会生活和社会心理的影响。所以,剪纸也因不同的地域文化有它不同的刀法语言特色。北方的剪纸以单纯、粗犷、浑厚豪放的风格为主,而南方则以秀丽、明快、玲珑剔透的风格为主。各个地区都有其鲜明的特征。下面就其各地不同的剪纸特色略叙一二 远古时代,人类就已经发现和运用了以影像做为形象表记的艺术手法,并继而创造了在各种材料上镂刻、透空的艺术语言。这在诸多的原始社会彩陶岩画、商周青铜器、汉画像石艺术中,都体现了远古艺匠运用这一艺术手法的完善。今天的民间剪纸与之在造型方式和外部特征极其明显的一致,充分说明他们之间的传承和延续关系。

    “汉妃抱娃窗前耍,巧剪桐叶照窗纱。”利用薄片材料剪刻镂花,在有纸以前就已经不乏,如汉代的金银箔刻花。但确切意义上的剪纸,当然是在有纸以后。我国是发明纸的国家,早在西汉时代已开始造纸。至此,利用纸便于剪刻镂空的性能符合民俗所需的剪纸艺术,随之在民众之中产生。然而,目前发现最早的剪纸实物,是新疆吐鲁番火焰山附近出土的北朝时期(公元386一581年)五幅团花剪纸。这几幅剪纸,采用重复折叠的方式和形象互不遮挡的处理手法,与今天的民间团花剪纸极其相似。

    唐代以后的剪纸实物已属罕见。有皮革刻花冠饰和漏版印花图案可作佐证。宋代出现了行业性质的剪纸和用于工艺装饰的剪纸,其较为多见的例子是吉州窑宋代瓷器上的剪纸纹样。另外,宋代皮影盛行,也有用纸制作皮影的,称为“纸窗影子”。现在某些地区仍有类似皮影风格的剪纸,可见这两种相近似的艺术形式相互间的影响和汇流。明清剪纸传世作品有刺绣底样、扇面装饰、窗花等,风格趋向精细秀丽。俗中求雅。
  历史典故  由于剪纸只是应民情风俗的需要而存在,其材料又不易保存,所以,很少有真正代表不同历史时期面貌的作品传世。我们不妨从历代的典籍载记和文人的字行中,寻到一些蛛丝马迹。

    暖汤灌我足,剪纸招吾魂 ----- 唐·杜甫《彭衙行》

    楼金做胜传荆俗,剪彩为人起晋风 ----- 唐·李商隐《人日》

    吴越践王于行吉日……城外百户。不张悬锦缎,皆用彩纸剪人马以代。----- 五代《武林梵志》

    向旧都天街,有剪诸色花样者,极精妙,随所欲而成……有少年能手于袖中剪字及花朵之类…… ----- 周密《志雅堂杂钞》

    嘉靖中制夹纱灯,刻纸刻成花竹禽鸟之状。随轻浓罩色,熔蜡徐染,用轻绍夹之,映日则光明莹彻,芳菲翔舞,恍在轻烟之中,与真者莫辨。 ------ 明《苏州府志》

    石女,张蔡公之女也,有巧思,与人接谈,袖中细剪春花秋菊,细草垂柳,罔不入神…… ----- 清《保定府志》

    我国长期民情风俗的稳定和许多边远地区文化上的封闭,剪纸的某些纹样还较为可信地保持着初始的基本形态在民间流传。如壮甫诗中提到的陕西白水等地一带的招魂剪纸,至今仍在那里仍可见类似形式的作品。

    有人说,民间艺术是民族文化的活化石,是有其道理的。由于地域文化背景的差异,及民间剪纸某些体裁样式作品的相对稳定,使今天的民间剪纸中仍保留着我国古代文化的不同层次,我们得以从其中领略民族艺术初始期的神秘、上升期的雄浑和成熟期的神韵,从劳动者的创造中获取历史的启迪。

    民间剪纸作为民俗的陪衬,在民间独自顽强地生长,延续到了今天的时代,显示了它生命力的旺盛不衰。正是那些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乡村巧手,他们的祖祖辈辈都在谱写着民族艺术史中无声的乐章。 民间剪纸是劳动人民为了满足自身精神生活的需要而创造,并在他们自己当中应用和流传的一种艺术样式。它生存于劳动者深厚的生活土壤中,不受功利思想和价值观念的制约,体现了人类艺术最基本的审美观念和精神品质,具有鲜明的艺术特色和生活情趣。 从技法上讲,剪纸实际也就是在纸上镂空剪刻,使其呈显出所要表现的形象。劳动群众凭借自己的聪明才智,在长期的艺术实践和生活实践中,将这一艺术形式锤炼得日趋完善。形成了以剪刻、镂空为主的多种技法,如论文范文http://www.chuibin.com/撕纸、烧烫、拼色、衬色、染色、勾描等,使剪纸的表现力有了无限的深度和广度。细可如春蚕吐丝,粗可如大笔挥抹。其不同形式可粘贴摆衬,亦可悬空吊挂。由于剪纸的工具材料简便普及,技法易于掌握,有这其他艺术门类不可替代的特性,因而,这一艺术形式从古到今,几乎遍及我国的城镇乡村,深得人民群众的喜爱。 剪纸在民间流传极广,历史也很悠久。新疆曾出土了距今一千五百余年的剪纸作品(对马团花、对猴团花)。在后来也可通过染缬、华胜、吉州窑和定窑的装饰图案、皮影、蓝印花布、小品刺绣、绘画作品中见其略影。作为传统民间艺术的一种,剪纸在民俗活动中占有重要位置。南宋已出现了专业民间剪纸艺人。民间剪纸往往通过谐音、象征、寓意等手法提炼、概括自然形态,构成美丽的图案

    从具体用途看大致可分四类:

    一、张贴用,即直接张贴于门窗、墙壁、灯彩、彩扎之上以为装饰。如窗花、墙花、顶棚花、烟格子、灯笼花、纸扎花、门笺。

    二、摆衬用,即用于点缀礼品、嫁妆、祭品、供品。如喜花、供花、礼花、烛台花、斗香花、重阳旗。

    三、刺绣底样,用于衣饰、鞋帽、枕头。如鞋花、枕头花、帽花、围涎花、衣袖花、背带花。

    四、印染用,即作为蓝印花布的印版,用于衣料,被面、门帘、包袱、围兜、头巾等。

Copyright © 2007-2012 www.chuibin.com 六维论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