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岸文化教育交流的意义

两岸文化教育交流的意义

任何硬件的建设,如果没有了文化内涵,只是冰冷的建筑;任何的制度运作,如果没有了文化支撑,必然荒腔走板;任何经济建设,如果没有了文化建设作基础,也无法提升社会的质量。 

中华民族有丰富的文化基础,古人所谓的夷-夏之别,也是以文化作为判断的标准;中华之邦就是文化之邦,我们中华子孙又岂能忘了文化的重要性。从经贸的角度来看两岸,大家追求的是经济利益;从文化的角度来看两岸,大家重视的是质量与价值的问题,包括制度的改革、生活的方案、以及社会的活力与创造力等等。伯雄认为,经贸与文化是链接两岸的两大桥梁,缺一不可,现在该是搭起文化桥梁的时候了。 

要搭起两岸文化桥梁,两岸可以共同朝几个方向来努力: 

一、共同推动文化创意产业。 

文化产业化之后,它的影响力更为非常,两岸的优势更可以互补,引导社会对多元价值的尊重。2004年以来,大陆文化产业平均年增加值达到1000亿元左右,增长幅度在15%-20%上下。在此刻全球消费领域增幅普遍下滑的情况下,大陆地区的文化产业一枝独秀,今年1月至3月间平均增幅达到了17%。其所扩充的市场空间,为文化产业的内容制作提出了新的要求,这也爲两岸文化界的携手合作提供了难得的契机。 

据一项调查研究显示,从20052020年的15年间,大陆人均文化消费需求年均增长将达到6.7%,文化产业增加值的年增长速度将保持在14%左右。由此可见,文化产业作为今后20年两岸支柱产业的地位是非常明显的。 

相对而言,台湾地区的文化产业起步稍早,其中尤以影视广播、新闻出版、流行音乐、舞台艺术等领域较引人瞩目,但因内需市场狭小,同业竞争激烈之故,整体产业发展速度趋缓,则为一大隐忧。今后若两岸文化界在频密的交流之余,得以共同建设文化产业平台,同时纳入大陆广阔的市场,厚实的常规文化底蕴,以及台湾较为成熟的营运经验,与活泼、开放的创意人才,必将为廿一世纪华文文化产品的全球竞争力争取到最大的优势。 

二、加强教育交流 

教育是文化传承、交流、创造的重要媒介。今天大家谈软实力,而教育正是孕育软实力的土壤。伯雄认为,两岸青年学子的交流,可以扩展学生的眼界,刺激学生对文化议题的共同思索,有助两岸形塑共同的文化追求。因此,本于学术与文化交流的立场,我们一向支持开放陆生到台湾就学并且承认大陆学历的政策,同时也鼓励学校与学校之间展开研究与教学的合作,并推动交换学生的计划。 

从两岸教育的交流来看,虽然签约高校的数量不断增长,大陆赴台交流以及台湾登陆攻读学位的学生在日渐增多,但从全局上看,虽然仍处于缓步发展的水平,但从趋势潮流来看,很有提升的空间。 

 三、推动媒体合作 

现代社会因为媒体的发达与进步,使得文化所能生成的力量更为惊人。媒体本身既是文化的媒介,也是文化创造的园地。回顾两岸传媒事业近数年来的交流历程,充满了波折与坎坷,两地电视节目的落地政策至今尚未有令人满意的结果出现,优秀电视节目资源难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广泛普及,凡此均为阻碍两地媒体高效沟通对话的现实障碍。 

综上所述,我们认识到,两岸文化的交流,必须要在教育、艺术、传播、语言文本等领域通力协作,互补互促。至于,我们应如何在现有体制框架下,尽快完成相应的配套政策,由政府引导,民间配合,创建高效对等的影音制播与发行合作机制,使两岸传媒产业形成紧密联合的产业链,发挥协同互促的效果,有效地为两岸同胞搭起信息沟通的桥梁并大幅提升彼此的质量与竞争力?同时我们应如何把文化交流纳入到制度化、常态化的发展轨道之上,使多年来文本沟通的障碍也得到圆满的解决?又该如何通过体制化的平台搭建,促进两岸青少年的彼此了解,活络两岸人才资源的交互与共用?这些都是当前亟待解决的迫切而现实的问题,希望与会的学者专家和业界菁华,能够集思广益寻求切实有效的对应策略,为两岸文化的交流发展提出新看法、新视角、新思路。 

当前,两岸同胞大交流方兴未艾,两岸各界大合作势不可挡,两岸关系大发展前途光明。全面推进和深化两岸文化教育交流合作,是两岸同胞的一致愿望,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迫切要求。同时,两岸关系的改善与发展,也为拓展两岸文化教育交流合作提供了更好的环境和条件。两岸同胞要抓住难得的机遇,大力加强两岸文化教育交流合作,提高层次,扩大领域,丰富内涵,增进中华文化认同、中华民族认同,建设好我们共同的精神家园,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促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此,我提出以下五点意见:

第一,维护两岸共同的中华文化传承,加强两岸同胞的精神纽带。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多元一体,在五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既异彩纷呈,形成诸多各具特色的区域文化,又相互融合,构成丰厚多姿的中华文化统一体,并决定着各区域文化的发展方向。中华文化是台湾文化的根基。千百年来,随着大陆居民不断迁徙台湾,中华民族的语言、文字、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生活习惯、节日礼仪等早已传播至整个宝岛,使中华文化深植台湾、茁壮成长。两岸同胞同属中华民族,血同缘、书同文、语同声、亘古未变。即使在日本殖民统治时期,台湾同胞仍然以各种方式顽强地延续中华文化传统,勇敢地坚守中华儿女的气节。台湾光复后,中华文化在台湾再次焕发出新的生机。中华文化在台湾根深叶茂,已深深融入台湾同胞的血脉之中,内化为台湾同胞的精神品格。台湾人民崇敬祖先的历史传统、爱土爱乡的真挚感情、抵御外侮的壮烈情怀,闪烁着中华民族敬祖爱国精神的光芒。台湾人民筚路蓝缕,勤奋打拼,将台湾开发建设成富饶的宝岛,展示了中华民族刚健有力、自强不息的崇高精神。长期以来,台湾同胞不断吸收和借鉴外来文化元素,丰富了中华文化内涵,发扬了中华文化海纳百川、兼收并蓄的优秀传统。独具特色的台湾文化,为中华民族绚丽多姿的文化殿堂贡献了一块夺目的瑰宝。台湾同胞因近代以来特殊的历史遭遇和形成的台湾意识,反映的是爱乡爱土的炽热情怀和自己当家作主的朴素愿望,这与图谋分裂中华民族的所谓台独意识有着本质区别,不容歪曲和利用。历史的创伤割不断中华文化的精神血脉。人为的破坏除不去中华民族的核心价值。中华优秀文化曾经创造了五千年灿烂文明,成就了泱泱大国的历史地位,今天仍然是两岸中国人共同实现民族富强的宝贵资源和强大动力。在中华民族迈向伟大复兴的新时代,两岸同胞应当携手面向未来,踊跃投入到两岸交流合作的大潮中去,共同发扬中华文化优秀传统,共同铸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第二,推进和深化两岸文化交流合作,增强对中华文化和中华民族的认同。中华民族是具有非凡智慧的、伟大创造力的民族。中华文明是世界古代文明中始终没有中断、连续五千多年发展至今的文明。中华文化是两岸同胞共同的宝贵财富,是激励海内外中华儿女团结奋进的精神源泉。诚然,由于近代以来两岸历史道路不同,社会制度、意识形态不同,两岸同胞在政治思想观念上存在某些差异。但是,我们有一个最大、最基本的共同点,就是两岸同胞都是中华文化的传人,都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成员。新形势下,两岸同胞应该大力开展各种形式的文化交流,不断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凝聚携手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共同意志,形成共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要共同继承中华文化优秀传统,挖掘和提炼有益思想价值,发扬光大中华文化的民族性和包容性,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要共同吸收借鉴世界各民族文化的优秀成果,创新和发展中华文化的时代内涵,提升中华文化的先进性,增强中华文化的吸引力、聚合力、亲和力。中华文化认同是中华民族认同的精神基石,两岸同胞有责任反对一切违逆中华文化核心价值、违背中华民族根本利益的行径,在共同中华文化和中华民族认同的基础上求同存异、聚同化异,克服形形色色的偏见和误解,超越政治分歧,不断增进相互了解,融洽彼此感情,大踏步地推动两岸关系向前发展。

第三,推进两岸文化产业合作,提升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当今世界,文化的经济功能越来越强,经济的文化含量日益提高。经济与科技的进步也为文化的交流和传播提供了愈来愈多的机会。文化产业已成为世界经济的主流产业之一,成为软实力的重要体现。发展两岸文化产业,不仅有利于中华文化的创新和发展,而且有助于实现两岸互利双赢、增进中华民族整体利益。两岸文化产业各具特色,合作潜力巨大。大陆文化产业具有深厚的底蕴、丰富的资源和广阔的市场,已进入快速发展的阶段,呈现出良好发展态势。台湾文化产业起步较早,在创意、研发、营销、品牌经营、资本运作等方面具备优势。同时,两岸又共同面临着发达国家文化产业的竞争压力和推进科技升级、产业升级的迫切任务。我们要抓住机遇、迎难而上,推动文化产业合作实现优势互补,共同做强做大中华民族文化产业,大力提升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和竞争力。要深入发掘中华传统文化资源,共同打造一批具有中华民族特色、风格、气派和原创性的知名文化品牌,向国际社会展示中华民族的精神风貌和中华文化的独特神韵。要积极整合两岸文化产业资源,优化资源配置和布局结构,共同打造产业链,形成产业群。要转变发展方式,大力推进两岸文化业态创新,加强文化与科技结合,发展新兴文化产业,建设现代文化产业体系。要加紧培养两岸文化产业人才,积极引导人才合理流动,建设一支规模大、素质高的从业队伍,培养一批领军人物。要共同研究制订两岸文化产业标准,健全文化市场,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为两岸文化产业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

第四,加强两岸教育交流合作,增添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蓬勃活力。中华民族历来有兴学重教的传统。两岸教育各具特色,互有所长。改革开放以来,大陆确立了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实现了教育事业跨越式发展,基本形成了现代化的教育体系。台湾教育体系完整,教育普及率高,对教育改革做了很多探索。在两岸关系进入和平发展轨道的时期,两岸学校、教师、学生以及家长对加强两岸教育交流合作提出了更强烈的呼声、更高的要求。两岸要发挥各自优势,努力实现教育资源相互开放、相互共享,为两岸教育交流合作创造条件、拓宽道路。两岸各类学校要积极深入开展交流合作,构建多种交流合作平台,教育大计,教师为先。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两岸教师既要严谨笃学、为人师表,更要志存高远、传扬民族精神,为两岸关系发展提供不竭的人力和智力资源,为中华民族的未来培养优秀人才。青少年是民族的希望和未来,有着蓬勃向上的生命活力和无穷的创造力。两岸年轻人应早接触、多交往,加深了解,增进友谊,携手共进,为创造中华民族的美好明天而努力奋斗。

第五,协商签订两岸文化教育交流协议,建立两岸文化教育交流合作机制。商签两岸文化教育交流协议,建立两岸文化教育交流合作机制,是推动两岸关系不断向前发展的客观需要。建立这样的机制,要考虑到两岸的实际情况,立足于两岸现实,既要适合台湾,又要适合大陆;既要面向两岸同胞、面向中华民族未来,又要面向世界。建立这样的机制,主要是订立制度规范和搭建稳固平台,商讨交流合作的重大问题,协调两岸双方之间的相关政策,以利于发挥各自优势、整合各种资源、实现两岸文化教育交流制度化、规范化、长期化。建立这样的机制,需要确立正确、长远的发展目标,规划切实可行的推进步骤。当前,两岸双方可以组织人员先就商签两岸文化教育交流协议进行研究和规划,就其具体内容、形式、步骤等问题提出建设性意见。如时机成熟,可将商签两岸文化教育交流协议纳入协商议题。我相信,两岸中国人有智慧、有能力探讨出并建立起惠及两岸同胞的文化教育交流合作机制文化部:两岸文化交流20年来不断深化发展

在两岸交流时满20周年之际,文化部有关负责人6日向新华社记者表示,两岸文化交流20年来从无到有、从间接到直接、从单向到双向,走过了一段不平凡的发展历程,为维系两岸同胞情感、推动两岸交流发展发挥了独特的作用。

在大陆方面的持续推动下,经过两岸同胞的共同努力,两岸文化交流与合作不断深化、发展。据不完全统计,自1991年至2007年底,仅经文化部同意的两岸文化交流项目就达5千多项,5万多人次。目前,两岸文化交流已遍及文学、美术、音乐、戏剧、舞蹈、曲艺、杂技、文物、民俗、艺术教育、图书馆、文化管理等各个领域。

 通过积极举办综合性两岸文化交流活动,大陆方面为搭建两岸交流平台做出了不懈努力。特别是近年来,文化部所属中华文化联谊会连续成功举办情系三峡”“情系黄山”“情系香格里拉”“情系敦煌”“情系中原”“情系湖湘等两岸文化联谊活动。两岸间先后成功联合举办海峡两岸文化艺术节”“海峡两岸歌仔戏艺术节”“海峡两岸南音展演暨民间艺术节”“海峡两岸民间艺术节”“海峡两岸文化节暨京台文化周”“两岸城市艺术节——城市文化互访系列(台北周、北京周)等大型文化交流活动,不断密切着两岸文化联系。

大陆方面大力推动优秀传统文化、文物精品及当代文化精品赴台交流,满足了台湾同胞了解大陆文化发展的愿望和需求。秦兵马俑特展”“永远的孔子大展”“康雍乾盛代精华展”“圆明园重现台湾——保利博物馆珍藏文物展”“屈原的故乡——楚文化特展等集中反映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珍品展览使台湾同胞大饱眼福。红楼梦文化艺术展、风云再现-三国演义文化艺术展、齐白石作品大展、吴昌硕书画艺术回顾展、傅抱石百年大展等在台成功展出,为两岸文化交流增添了不少佳话。中央芭蕾舞团、中国京剧院、北京人艺、浙江小百花越剧团、上海昆剧团、中国残疾人艺术团、上海交响乐团等大陆优秀艺术团体相继赴台演出,以精湛的艺术、浓郁的特色、无穷的魅力打动了台湾观众。福建闽剧、歌仔戏、南音、高甲戏等地方戏曲团体频频应邀赴岛内、金门和马祖交流,成为闽台文化交流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同时,大陆方面积极邀请台湾文化团体和文化界人士来大陆参加各类文化艺术活动,努力为台湾文化艺术界人士来大陆发展文化事业提供更好的服务和更大的发展空间。云门舞集、汉唐乐府、国光剧团、朱宗庆打击乐团、台北市国乐团、台北新剧团等台湾著名艺术团体应邀来大陆巡回演出,受到了大陆观众的热烈欢迎。刘国松、李锡奇、欧豪年、李奇茂、陈其宽、江明贤、陈正雄、柯锡杰、周澄、王侠军等台湾艺术家的精品展览在大陆进行巡回展出,赢得了大陆文化界的广泛关注。台湾文化业者还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在大陆广阔的市场上深耕,台湾画廊业者积极抢占大陆文化市场先机,台湾流行歌手不断开拓大陆商业演出市场,均已取得丰硕成果。

通过不断深化的文化交流,两岸文化界合作打造了一大批艺术精品,共同传承了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两岸昆剧汇演”“两岸戏曲大展”“两岸小戏研讨及汇演等两岸文化交流活动至今为两岸文化界津津乐道,为两岸文化合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如今,两岸开展共同创作、合作演出已蔚然成风。如台湾著名作家白先勇与苏州昆剧院共同打造了青春版昆剧《牡丹亭》并在海内外成功巡演。台湾文化界推出的新编昆剧《梁祝》《孟姜女》,结合了岛内京剧和昆剧演员以及大陆昆曲界人士的力量。台北表演工作坊与国家话剧院、香港话剧团联袂推出的经典话剧作品《暗恋桃花源》备受两岸文化界和媒体的关注。

此外,两岸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以及艺术院校广泛开展了人员交流,互通经验、分享成果、深化合作,同样硕果累累。

20年来的两岸文化交流推动了中华文化艺术在海峡两岸的传承与创新,在两岸民众间架起了心灵沟通的桥梁,这种交流的大趋势是任何人都难以阻挡的。大陆方面愿意与台湾同胞携手推动两岸文化交流与合作,为弘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增进两岸同胞的骨肉亲情、弥合两岸隔阂做出积极的努力。

综上所述,我们认识到,两岸文化的交流,必须要在教育、艺术、传播、语言文本等领域通力协作,互补互促。至于,我们应如何在现有体制框架下,尽快完成相应的配套政策,由政府引导,民间配合,创建高效对等的影音制播与发行合作机制,使两岸传媒产业形成紧密联合的产业链,发挥协同互促的效果,有效地为两岸同胞搭起信息沟通的桥梁并大幅提升彼此的质量与竞争力?同时我们应如何把文化交流纳入到制度化、常态化的发展轨道之上,使多年来文本沟通的障碍也得到圆满的解决?又该如何通过体制化的平台搭建,促进两岸青少年的彼此了解,活络两岸人才资源的交互与共用?这些都是当前亟待解决的迫切而现实的问题,希望与会的学者专家和业界菁华,能够集思广益寻求切实有效的对应策略,为两岸文化的交流发展提出新看法、新视角、新思路。

Copyright © 2007-2012 www.chuibin.com 六维论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