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大学的精神

近日接到一传媒学院的刊物约稿,让我谈谈大学精神,为新生作一指引。我欣然答应后,却迟迟难以下笔。一是源于我从成年日离开故乡,一直游学至今,尴尬的是并未受过高等院校教育,更多是以自学为主。二则是大学的精神,我所遵从和依止的,也无非是《大学》中的铭句:“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它更多时候促使着我去身体力行,而较少在文字上分析和论述。

  然而,在我真的重新去思考它时,也有疑问确实摆在了我的眼前,那就是古之大学的与今之高等院校所需要的宗旨,是否会是相同的呢?如今的大学精神又究竟是指什么?我们该如何去学习它和实现它?

  从源流上去看,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先生曾说:“吾国历史上本有一种大学,通称太学;最早谓之上庠,谓之辟雍,最后谓之国子监。其用意与今之大学相类;有学生,有教官,有学科,有积分之法,有入学资格,有学位,其组织亦颇似今之大学。然最近时期,所谓国子监者,早已有名无实,故吾国今日之大学,乃直取欧洲大学之制而模仿之,并不自古代太学演化而成也。”——这是古之大学与今之大学在大学体系上的细微分别。 论文范文http://www.chuibin.com/

  从实质上去看,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先生则说:“今日中国之大学教育,溯其源流,实自西洋移植而来。顾制度为一事,而精神又为一事。就制度言,中国教育史中固不见有形式相似之组织;就精神言,则文明人类之经验大致相同,而事有可通者。”并且,梅贻琦先生更指明:“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在大学的精神内涵上,古今又似是没有什么差别的。

  那么,毫无疑问,到了我们这一代人身上,大学终归还是培养国之人才、传习文明的地方。人才,在中国之最高尚者,古为圣贤和志士,如孔子、范仲淹等,仁者爱人,先天之下忧而忧,后天之下乐而乐。在今之中国可为楷模者,如“俯首甘为孺子牛”之鲁迅,“为中华崛起而读书”之周恩来等。他们所处的时代和人生际遇或是各自不同的,但在共同的理念——不断的追求在人生道德和精神上的完善中,又几乎是全然一致的。

  所以,从我个人的眼光来讲,我们自然也应如是的学习他们。关于方法和经验,我大胆地谈一些自己的体悟,一是在经典和历史中找出自己的真正道路,使自己有个人生的大方向,立下长远的志向,不至于把有限的人生时间荒废或分散掉,这样更容易有所建树。一是在修养自己的德行,把爱护别人视为爱护自己,在人格上培养自由和独立的精神,在社会的公共生活中选择团结和互助作为准则,这样可使自己得道者多助,也具有美好的人生价值。

  在大学中,我们每个人都是大学的一部分。在大学外,我们要把自己也都涵养成一所所大学。我们要使得大学里的人生不只有趣,也要更加精彩起来,能够推己及人,对人类文明的进步起到推动和传承的作用,这才是真实的实现了大学精神。而我们将遇和遇到过的事物,如友情、爱情、财富、事业,它们也必会顺其自然的带给我们更加广博的幸福和快乐,源源流传。

  ——我的见解很浅薄,希望各位学友不吝指正。

Copyright © 2007-2012 www.chuibin.com 六维论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