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菱PLC-FX2 32MT的plc四层电梯控制系统设计 第6页

三菱PLC-FX2 32MT的plc四层电梯控制系统设计 第6页
6  PLC 造型与I/O定义
为了对PLC造型,首先确定PLC的输入输出点数。PLC需要的I/O点数随电梯层数的不同而不同。
按电梯各个组成部分来分类统计,PLC的输入点有:
(1) 轿内指令按钮:位于桥内的操纵箱上,每层各有一个。
(2) 门厅呼唤按钮:位于电梯的厅门口,除顶层只有下呼和底层只有上呼外,其余每层均有上、下呼按钮,这样门厅呼唤按钮每层各占两输入点。
(3)楼层感应器“位于井道每一层的相应位置上,当轿厢到达每一层的相应位置时,楼层感应器干簧管触点因隔磁板插入而断开,该触点信号用于选向、选层、桥内指令、厅门招唤的消号和指层电路。
(4) 开关门:有厅门、桥门电气触点开关(用于保证电梯厅,桥站都关好,开关接通时电梯才能运行)、关门极限开关、开门极限开关、手动开关门按钮、共点5个输入点。
(5) 上行接触器,下行接触器。
(6) 开关门接触器,楼层指示灯告等。
因此,四层站的电梯大约需要20点的PLC机进行控制,可选用F2N-48MR型PLC,再根据需要配置I/O扩展单元。整个电梯的PLC控制系统比较复杂,以下只介绍几个主要部分的设计问题,其中涉及的I/O口见下表3-2:
表:3-2
名称 输入点 名称 输出点
轿内一层呼钮 X0 轿内一层呼钮指示 Y0
轿内二层呼钮 X1 轿内二层呼钮指示 Y1
轿内三层呼钮 X2 轿内三层呼钮指示 Y2
轿内四层呼钮 X3 轿内四层呼钮指示 Y3
一层上行召唤按钮 X4 一层上行召唤指示灯 Y4
二层上行召唤按钮 X4 二层上行召唤指示灯 Y5
二层下行召唤按钮 X6 二层下行召唤指示灯 Y6
三层上行召唤按钮 X7 三层上行召唤指示灯 Y7
三层下行召唤按钮 X10 三层下行召唤指示灯 Y10
四层下行召唤按钮 X11 四层上行召唤指示灯 Y11
轿内开门开关 X12 轿门开门 Y12
轿内关门开关 X13 轿门关门 Y13
一层干簧感应触点 X14 电梯上行 Y14
二层干簧感应触点 X15 电梯下行 Y15
三层干簧感应触点 X16 电梯上行状态指示灯 Y16
四层干簧感应触点 X17 电梯下行状态指示灯 Y17
开门极限开关 X20 楼层显示器 Y20
关门极限开关 X21 楼层显示器 Y21
  楼层显示器 Y22
  故障报警器 Y23
表3-2
7  设计的意义及其应用
此次实训的主要设计内容有:确定电梯控制系统的总体设计方案;设计电梯拖动电机的电器控制线路原理图;设计电梯控制系统的PLC的I/O接线图,PLC程序的总体结构图和梯形图(指令表)。
通过对本课题的研究与设计将会使我更进一步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教会我怎样查阅相关资料及有效地利用网络资源,也教会我怎样去选择、计算设计过程中所需元件的主要技术参数,也让我懂得了面对不懂的问题只有一步一步循序渐进地进行才不会感到迷茫与无助。因此对本课题的研究设计是一次很具实际意义的锻炼机会,是我们走向社会必不可少的一步。
8  结论
本次实训主要是利用了PLC在工业的实用与简单的特性,成功的实现了方案的设计要求。PLC功能的强大,对我们以后更好的开放相关方面的知识起到了基础的作用,所以我在这次实训中收获了很多。此次实训基本上达到了实训目的。通过本次实训利用PLC是实现了对电梯的控制,锻炼了我们自己的动手能力,自己完成设计和编程一块完整的电路控制系统。在这次设计中使我对电梯的PLC控制有了很深刻的理解,通过此次课程设计,我不仅把知识融会贯通,而且丰富了大脑,同时在查找资料的过程中也了解了许多课外知识,开拓了视野,认识了将来PLC的发展方向,使自己在专业知识方面和动手能力方面有了质的飞跃。
当然本设计之中也存在着很多的不足处如:电梯的超载、电梯运行中断电问题,等问题。由于本人学习不精暂时不能完成。文中也可能出现很多错误,望各位老师指出纠正。在以后的工作学习中我会努力学习。
    另外,通过此次实训。也是我第一次加入一个团体来完成一个项目,使我懂得了许多东西:团队的协作能力,一个较大的项目不是一两个人所能完成的,只有大家一起合作才能够完成(即使你很有才能,也难以完成)。由于我们软件组与硬件组之间没有能够对软件与硬件知识进行了大致的沟通,不是很详细结果导致了硬件部分重新做了一次(如果放在工作中这将是一次严重事故,将会造成严重的后果)。
总之,不管学会的还是学不会的的确觉得困难比较多,真是万事开头难,不知道如何入手。最后终于做完了有种如释重负的感觉。此外,还得出一个结论:知识必须通过应用才能实现其价值!有些东西以为学会了,但真正到用的时候才发现是两回事,所以我认为只有到真正会用的时候才是真的学会了。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Copyright © 2007-2012 www.chuibin.com 六维论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