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T89C51芯片数控直流电源 第2页

AT89C51芯片数控直流电源 第2页
1.3 课题研究方法
直流稳压电源是最常用的仪器设备, 在科研及实验中都是必不可少的。针对以上问题, 我们设计了一套以单片机为核心的智能化直流电源。该电源采用薄膜轻触键盘, 可对输出电压及报警阈值以快慢两种方式进行设置, 输出由单片机通过D/A , 控制驱动模块输出一个稳定电压。同时稳压方法采用单片机闭环控制, 单片机通过A/D 采样输出电压, 与设定值进行比较, 若有偏差则调整输出, 越限则输出报警信号并截流。工作过程中, 稳压电源的工作状态(输出电压、电流等各种工作状态) 均由单片机输出驱动L ED 显示,多种显示模式间, 由键盘控制进行动态逻辑切换。
本课题研究一种以单片机为核心的智能化高精度简易直流电源的设计, 该电源采用数字调节、闭环实时监控、输出精度高, 且兼备双重过载保护及报警功能, 特别适用于各种有较高精度要求的场合。
第二章AT89C51芯片的原理及应用
“ 2.1.1  AT89C51简介
AT89C51是一种带4K字节闪烁可编程可擦除只读存储器的低电压,高性能CMOS8位微处理器.具有4K字节可编程闪烁存储器,可擦除的的只读存储器(PEROM), ATMEL的AT89C51是一种高效微控制器. AT89C51单片机为很多嵌入式控制系统提供了一种灵活性高且价廉的方案. 三级程序存储器锁定、128*8位内部RAM、32可编程I/O线、两个16位定时器/计数器、5个中断源、可编程串行通道、低功耗的闲置和掉电模式、片内振荡器和时钟电路
Pin Configurati
Port  Pin 
Alternate  Functions
P3.0
P3.1
P3.2
P3.3
P3.4
P3.5
P3.6
P3.7 
RXD (serial  input  port )
TXD (serial  output  port )
/INT0 (external interrupt 0 )
/INT1 (external interrupt 1 )
T0   (timer 0 external input )
T1   (timer 1 external input )
/WR (External data memory write-Link )
/RD ( External data memory read-Link )
2.1.2  HA17741
P3口同时为闪烁编程和编程校验接收一些控制信号,内含单个放大器,但是其内部差分放大电路不够理想对称,需要外接电位器调零,调整输入级的对称程度,使电路输入为零时输出为零。由于每次启动都需要调零,且调零需要改变电路,故不采用这个芯片,用TL082CP代替。

2.1.3 TL082
内含两个差分放大器 ,能够自动调零。
2.1.4  74LS1364
8位串行输入并行输转换寄存器,异步清零, 输入端低逻辑时阻止数据输入,在下一个时钟脉冲重起触发器低电平,这样阻止多余的数据。

2.2多位LED显示的串口实现原理
图1为LED显示原理框架图

2.2.1 实现方式
该实现方式是通过89C51串行输入,再串行输出到74LS164,再经过74LS164并行输出到数码显示管.
单片机89C51的串行口设定工作在方式0状态.在方式0时,89C51的串行口起到一个一位寄存器的作用.RXD引脚输出端,TXD引脚输出移位时钟.一个字节输出完毕AT89C51自动发送中断标志TI置位.这种显示方式的优点是可以显示位数多,显示亮度大,显示程序简单,主程序不必扫描显示接口,因此有更多的时间用于完成其它任务。
 
2.2.2 引脚功能
74LS164有14条引脚.74LS164为TTL单向8位移位寄存器,可实现串行输入,并行输出其中A、B(第1、2脚)为串行数据输入端,2个引脚按逻辑与运算规律输入信号,共一个输入信号时可并接CLK为时钟输入端,可连接到串行口的TXD端。每一个时钟信号台的上升沿加到CLK端时,移拉寄存器移一位,D0位首先送出,最后是D7位,8位二进制数全部移入74LS164中。MR(第9脚)为复位端,当MR=0时,移位寄存器各位复0,只有当R=1时,时钟脉冲才起作用。Q0…Q7(第3-6和10-13引脚)并行输出端分别接LED显示器的dp—a各段对应的引脚上。
ED的8个段选端通过电阻和74LS164的并行输出口即8根选线相连接。电路中设计了3位LED显示器,其功能为:左首位为十位数,左二位为个位数,左三位为小数点后的十位数。据此,给出如下显示子程序。
3.电路原理和硬件实现
3.3 内部电路及原理分析
3.3.1电路组成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Copyright © 2007-2012 www.chuibin.com 六维论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