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风气对当代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影响

社会风气对当代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影响

社会风气与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相关性研究
贵州师范大学历史与政治学院  唐昆雄   孙树文

摘 要:
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和变化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社会风气是一个重要的因素。对贵州在校大学生的抽样调查和实证分析表明,社会风气与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和变化之间具有很强的相关性。必须营造良好的社会风气,教育和引导当代大学生形成健康向上的价值观。

  关键词:社会风气;大学生;价值观

  社会风气作为社会生活的风貌和气氛,表现为人们具有倾向性的活动方式和行为习惯,实质上指的是人们在处理现实世界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时所表现出来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和精神状态。价值观是人们对社会事物或现象作出判断时所持有的原则、标准和尺度,属于社会意识的范畴。人们的价值观必然受一定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作为现代社会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必然受家庭、学校、同辈群体、大众传媒和社会风气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本研究以贵州师范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所“当代大学生‘三观’教育研究”课题组对贵州在校大学生抽样调查的数据资料为基础,采用变量分析的方法,系统分析了社会风气与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和变化之间的内在相关性,以及转变社会风气的途径和方法,以期引导当代大学生树立健康向上、理性科学的价值观。

  一、研究设计

  1.研究对象及其特征
  为保证调查研究的科学性和结论后续操作的普适性,课题组甄选了贵州省有代表性的五所高校(贵州大学、贵州师范大学、贵阳医学院、贵州民族学院和贵州财经学院)的在校大学生作为调查对象。本研究采取问卷调查的形式,共发放问卷500份,回收问卷490份,有效回收率达98.0%。其中,(1)男生276人,占56.3%,女生214人,占43.?%,性别结构基本合理;(2)16—20岁的184人,占37.6%,21—25岁的257人,占52.4%,26—35岁的49人;占10.0%,年龄结构基本合理。此外,抽样调查对象覆盖了贵州省高等教育的基本类型和专业。
  2.研究变量的确定
  (1)因变量。
  大学生价值观作为当代大学生对现实事物进行评价、决定取舍所持有的原则、标准和尺度,是大学生的思想发展过程中在社会需要与客观事物所能满足这种需要的关系之间产生的一种观念。为了变量分析的方便,本研究将大学生价值观具体操作化为道德价值观、政治价值观、职业价值观、人际价值观和择偶价值观等五个子变量。其中,道德价值观是指当代大学生追求的道德价值目标及实现价值目标的手段,表现为他们处理社会、家庭、职业与自身深层利益关系的行为准则;政治价值观是指当代大学生根据自己道德的需要在政治立场、政治态度、政治宽容度和政治价值判断等方面所持有的内在尺度;职业价值观是指衡量某种职业优劣的内在尺度,为当代大学生进行职业选择、努力实现工作目标提供充分的理由;人际价值观是指在人际交往和人际相处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用以区分人际关系的好坏、益损、是否适当及符合自己的意愿等的观念系统;择偶价值观是指当代大学生对爱情、婚姻的本质认知和评价,特别是主体对择偶的原则、标准、方式及所涉及的道德问题所持的价值尺度和所形成的观念体系。这五个方面相互联系,其中道德价值观居于主导地位,是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核心内容。
  (2)自变量。
  影响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形成和变化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家庭、学校、同辈群体、大众传媒、社会风气等方面。其中社会风气是指在一个社会中占据主导地位的价值导向,及由此形成的社会主流意识的集中体现,是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因此,社会风气在很大范围内形成了一种价值取向,对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和变化起着心理暗示的作用。本研究在对自变量(社会风气)与因变量(大学生价值观)的相关性进行变量分析时,将社会风气具体操作化为党风、学风和民风三个变量。
  3.研究假设的建立
  价值观作为人的生命自觉的一种哲学表达,是一种由社会存在决定的社会意识,其形成和发展必然受主体生活世界中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其中,社会风气作为人们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是否对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和变化产生显著影响呢?据此,本研究提出研究假设1:社会风气对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和变化影响显著。
  党风作为社会风气的核心内容,是指全党包括党的各级组织和党员,在实践过程中形成的比较稳定地反映党的特征和品格的整体风貌,是党的性质和世界观的综合体现。那么,党风是否影响着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和变化呢?据此,本研究提出研究假设2,党风与当代大学生价值观之间存在着内在的相关性。
  学风是指社会成员的工作态度和精神面貌,是党风的具体化。正是在这一意义上,邓小平同志说:“好的党风要体现在教育中,才能培养出好的学风。”那么,学风是否影响着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和变化呢?据此,本研究提出研究假设3:学风与当代大学生价值观之间存在着内在的相关性。
  民风是社会风气的主体部分,包括社区风气、行业风气、家庭风气等。那么,民风与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和变化的关系如何呢?据此,本研究提出研究假设4:民风与当代大学生价值观之间存在着内在的相关性。
  4.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SPSS12.o软件进行数据分析。根据研究需要在抽样调查数据的基础上,(1)以社会风气为自变量、以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和变化为因变量建立了Logistic模型,并以此为依据分析社会风气影响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形成和变化的程度;(2)分别以党风、学风和民风为自变量,以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和变化为因变量进行逻辑相关变量分析,以期明确党风、学风和民风与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形成与发展之间的相关程度。

  二、数据分析

  1.社会风气与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形成和变化之间的相关性分析
  本研究首先通过描述性统计方法,对影响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多项外在因素进行了统计,见表1。

wpe7.jpg (49309 bytes)

  在抽样对象中,选择“家庭”的占46.5%,选择“学校”的占46.7%,选择“同辈群体”的占49.4%,选择“大众传媒”的占57.9%,选择“社会环境”的占 48.3%。这说明当代大学生获得价值认同的渠道是多方面的,家庭、学校、同辈群体、大众传媒和社会环境都是当代大学生获得价值认同的主要渠道。
  我们知道,无论是家庭、学校、同辈群体,还是大众传媒,乃至社会环境都是以群体的方式存在于现实生活世界,都必须借助群体的生活方式和精神状态(即社会风气)来影响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和变化。按照加权算术平均数公式(加权算术平均数:∑(各组变量数X各组次数)/∑各组次数)计算,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受社会风气影响的概率达49.8%。可见,社会风气与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和变化之间具有内在相关性。  
  在明确了二者之间相关性客观存在的基础上,本研究以社会风气为自变量、以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和变化为因变量,建立了Logistic模型,以此来分析社会风气影响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程度,见表2。

wpe8.jpg (38031 bytes)

  表2显示,社会风气与当代大学生价值观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643,显著度为0.036,发生比为1,104。这说明社会风气与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和变化之间具有很强的相关性,当社会风气变化1个百分点时,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变化率为110.4%,研究假设1得到验证。
  2.党风与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形成和变化的相关性分析
  党风作为社会风气的重要内容对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和变化有何影响?课题组专门设卷进行了抽样调查:“有人说,党内的腐败不会改变党的性质,党的性质是好的。对此,您的态度是什么?”统计数据见表3,并以此为依据建立逻辑相关模型,见表4。

wpeA.jpg (105503 bytes)

  表3显示,选择“非常赞同”的占37.6%,选择“基本赞同”的占40.5%,选择“不太赞同”的占15.1%,选择“非常不赞同”的占6.8%。表4显示,党风与当代大学生价值观之间具有强相关性,其相关系数为0.717*,显著度为0.027。
  两者共同说明:(1)当代大学生在总体上对党的性质和党的政策持认同态度。(2)21.9%的大学生认为党内腐败现象侵蚀了党的肌体,对党的性质和政策持怀疑和否定的价值取向,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当代大学生忧国忧民的责任意识。(3)“官德毁而民德降”,个别党员领导干部的道德沦丧容易使当代大学生产生失望情绪,这是诱发大学生道德偏离乃至整个社会道德滑坡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党风是影响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形成和变化的一个重要因素,研究假设2得到验证。  
  3.学风与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形成和变化的相关性分析
  在现实生活中,优良的学风表现为一种求真务实的社会风气。为了解学风与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内在相关性,课题组设问:“当今世界是一个浮躁的世界,形式主义蔓延,您对此的看法是什么?”具体资料见表5,并以此为依据建立逻辑相关模型,见表6。

wpeB.jpg (125524 bytes)

  表5显示,在校大学生选择“必须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优良学风”的占抽样总数的26.9%,选择“只要自己做好就行”的占36.9%,选择“随波逐流”的占25.4%,选择“是社会发展的需要”的占10.8%。其中,占63.8%的在校大学生在不同程度上对浮躁学风和形式主义持否定态度。表6显示,学风与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和变化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540**,显著度为0.006,表明二者之间具有强相关性。
  两者共同说明:(1)学风作为一种社会风气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当代大学生道德价值观的形成和变化。在现实生活中,崇尚空谈、不求实效是一种极不道德的行为,是整个社会道德沦丧的一个根本原因。当代大学生受浮躁之风和形式主义的影响,势必形成弄虚作假的道德价值取向,与务实精神和作风相背离。(2)学风作为党风的具体化,党内浮躁之风、形式主义之风蔓延,势必影响当代大学生对党的性质的政治认同,降低对党的政策的信任度,从而影响当代大学生政治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3)学风是一种工作和生活的基本态度,浮躁不安、走过场的社会风气,势必影响当代大学生职业价值观、人际价值观和择偶价值观的形成和变化。从以上分析来看,学风与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和变化之间具有内在相关性,研究假设3得到验证。
  4.民风与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形成和变化的相关性分析
  本研究首先以当代大学生对民风的认知状况为例,通过设问抽查(“当今社会纷争迭起,‘鸡犬相闻,老死不相往来’,才是最实际的人际取向。对此您是怎么认识的?”),掌握了民风与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内在相关性的第一手资料(见表7),并以此为依据,建立逻辑相关模型,见表8。

wpeC.jpg (56536 bytes)

  表7显示,抽样对象选择“非常赞同”的占11.9%,选择“基本赞同”的占15.0%,选择“不太赞同”的占29.1%,选择“非常不赞同”的占44.0%。描述性统计说明:(1)在校大学生的人际价值取向基本符合当今世界的主流,73.1%的学生认可当今世界是一个交往的世界,必须加强行为主体之间的联系。(2)面对民风不振、世风日下的现实状况,许多大学生选择讳让、逃避,这既体现了当代大学生面对现实的消极无奈态度,也说明当代大学生人际价值取向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wpeD.jpg (52441 bytes)

  表8显示,民风与当代大学生价值观之间具有强相关性,其相关系数为0.625*,显著度为0.029。这说明民风状况是影响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形成和变化的重要因素,研究假设4获得验证。

  三、建议与对策

  以上分析表明,作为社会风气,无论是党风、学风,还是民风,都与当代大学生价值观之间存在着内在相关性。因此,党和政府及高校必须采取强有力的措施,迅速转变社会风气,以引导当代大学生树立健康向上、理性科学的价值观。
  第一,严惩党内腐败是引导当代大学生形成广泛政治认同和政治信任度的有效途径。改革开放以来,党内腐败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已经严重侵蚀了党的肌体,损害了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进而诱发了一系列社会矛盾和社会危机。同时,当代大学生对党内腐败现象及其所引发的社会矛盾和社会危机有着深切的感受,在他们的价值观形成过程中,容易产生对党的信任度和政治认同感的不同程度的缺失。俗话说得好,“律己足以服人”,“身先足以率人”,中国共产党只有加大惩处党内腐败的力度,把“八荣八耻”转化为自觉行动,才能形成良好的党风,才能在广大人民群众中获得广泛的政治认同,从而巩固党执政的群众基础。当代大学生也要看到党严惩腐败的决心,不能因为党内腐败现象的存在就怀疑党的政策,就动摇对党的执政能力的信心,必须自觉地树立正确的政治认同和政治价值取向。
  第二,加强学风建设是引导当代大学生形成健康的道德价值观和人际价值观的有效途径。在现阶段,整个社会浮躁不安,严重地影响着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健康发展。因此,在全社会提倡理论联系实际的社会风气,能有效地克服本本主义和形式主义的影响,引导当代大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工作热情和生活态度;在全社会倡导不尚空谈、求真务实的社会风尚,有利于引导当代大学生树立健康的道德价值取向,以平等、真诚的态度处理人际关系,从而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第三,创建和谐社区、强化行业自律、建立和谐的家庭关系,是引导当代大学生树立健康的人际价值观、职业价值观和婚恋价值观的有效途径。社区是当代大学生生存的重要环境,建立一种和谐的社.区氛围,有利于引导大学生形成平等、互助的人际价值取向。当代大学生深切地感受到了市场竞争的压力,其个体心理上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择业和生存的恐慌,既不利于个体身心健康发展,也不同程度地诱导了大学生价值取向的偏离。因此,强化行业自律,不仅有利于规范行业经济活动,形成平等竞争的经济发展环境,而且能引导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竞争意识和利益取向,从而形成理性的择业态度。家庭是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形成的原初环境,当代大学生无不受到不同家庭氛围的浸润和熏陶,在各自价值观的形成过程中,形成不同的价值取向。尤其是现阶段,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生产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家庭结构也相应地发生了变化,“留守家庭”作为市场经济的产物在广大农村普遍存在;同时,我国的人口政策使我国的家庭结构由传统家族家庭向核心家庭转向,独生子女家庭增加,这些不可避免地形成了不和谐的家庭氛围,进而影响着当代大学生价值取向的理性发展。因此,建立平等、和谐的家庭风气是引导当代大学生树立健康、理性的政治价值观、道德价值观、人际价值观和婚恋价值观的重要条件。
  正因为社会风气与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和变化之间具有内在的相关性,因此,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应把学校、家庭和社会等载体有效结合起来,并借助现代社会先进的科技手段,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促进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健康发展。

(文见《高等教育研究》2007年第12期)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Copyright © 2007-2012 www.chuibin.com 六维论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