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农电视栏目满足大众需求之我见

对农电视栏目满足大众需求之我见
在全党全社会高度重视“三农”问题,并连续6年以“中央一号文件”的形式发布强农惠农政令的今天,对农电视宣传已经无可争议地成为了我国广播电视宣传事业当中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在这样的形式背景下,准确地传达党和政府的号令,积极地为农民群众拓展创富奔小康的渠道,反映民众呼声,满足大众需求就成了做好对农电视节目的优先考虑问题。
《走进农家》栏目在创立之初,确立了“说农村新事,看农业门道,助农友致富”的节目宗旨。从1998年开播到今天,节目经历了多次的改版和部门更名等变动,但是这一宗旨始终坚持了下来。在历次的改版中,《走进农家》节目的结构也经历了30分钟的“板块式,杂志型”;20分钟和15分钟的“标准电视栏目式”,以及现在的5分钟和10分钟的“窗口式专题型”。无论是哪一种版式或节目形态,应该说,它的变化是与时俱进,贴近观众的收视需要和审美诉求而同步进行调整,满足大众需要的。
在内容上更是如此。以上面提到的《走进农家》节目的宗旨为例,“农村新事”和“农业门道”是前两句话的中心词,它满足的是两方面的观众。首先是农村“专业”观众的需要,节目为他们展示和揭示了农业领域出现的新品种、新技术、新方式、新思维等等。这是他们迫切需要的,也是广西“老少边山穷”地区农村观众的特点所决定的。其次是满足城市观众对乡村“新奇”的欣赏诉求。君不见满城尽谈“乡村游”,节假日必称“自驾游”,对乡村的了解,是都市人逃离压力,放松心情的一个重要选择。《走进农家》节目对城市观众的吸引力还表现在满足“城市资本”寻找项目发展的需要。这是完全有可能的,姑且不论现在的社会仍处于投资热潮和发展起步阶段这个原因,仅从这些年大量的投资涌向“三农”行业的现象看,也完全印证了这种趋势。通过栏目宣传引发的买卖成交行为和投资创业事例在《走进农家》栏目播出的近12年里屡有发生,且成功的例子也不在少数。从这个意义来讲,资讯频道的对农节目已经实现了“满足大众需要”的传媒属性。
无需忌讳的一个事实是,随着信息爆炸、受众细分、电视频道专业化的发展,观众接受资讯的方式也在迅速改变,追求节目能够完全“满足大众需求”是不现实的,也是不可能的。现在传媒理论界普遍认同的“大众传播”的概念是“由组织化的传播机构及其专业人员通过技术性传播媒介向人数众多、各不相同而又分布广泛的受传者传播信息的社会过程”。现阶段,受众分化的程度越来越高,对农电视宣传必须要适应这个变化,调整自己的传播内容和方式。
通过2010年的改版,资讯频道10分钟的《走进农家》栏目更侧重于服务农村“专业”观众,同时也兼顾城市观众对“三农”事业中具体行业的专业关注。那么,如何满足城市普通观众对发生在农村的新奇怪趣事物的欣赏诉求呢?从资讯频道对农宣传“三套马车”的整体架构上,我们将更加强化《乡村资讯》的娱乐特点,把城市观众追捧的热点和兴趣点放在突出位置。比如:乡村自驾游、乡村美食、乡村玩乐、乡村智慧、乡村趣话等等。
“满足大众需要”不是单向的,不是只顾观众,不顾表现主体。美国心理学家,人本主义心理学创始人马斯洛认为:每个人都具有一个在正常条件下会呈现出从低至高的不同水准的需要层次,这个层次依次是生存、安全、爱、自尊和自我实现。农民和从事“三农”工作的人是我们传播内容的人物主体,也是这些内容的制造者。作为这个社会中的重要一员,他们也有话语权。特别是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征程中,他们的艰苦付出更需要一个平台来展示他们的自豪感和成就感。资讯频道对农“三套马车”中的《广西新农村》正是为他们量身打造的一个大舞台。中国社科院研究员、传媒专家时统宇评价《广西新农村》节目时,赞扬这个栏目的表现内容和形式时说:农民作为现代和谐社会中的一员,他们的自豪感和话语权在这里得到了表现和肯定。
广西电视台对农节目发展的11年,是不断调整,不断完善和不断创新的结果,也符合电视作为大众传媒的发展趋势。如何更好地适应发展趋势,完成电视节目应尽的社会责任,尽可能最大地满足大众需要?这还需要我们在工作实践中不断地探讨和摸索。
Copyright © 2007-2012 www.chuibin.com 六维论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