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机对我国大学生就业的启示

金融危机对我国大学生就业的启示
摘 要:近年来,我国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加上全球性的金融危机,更是对各国各行业造成了巨大的冲击。本文主要分析了此次危机对我国就业各方面的影响,解读了造成就业压力增大的现象及原因,并就此给大学生们一些建议,抓住机遇,变危为机。

关键词:金融危机;高校毕业生;就业冲击;对策

中图分类号:F24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089(2009)12-0111-02

    2007年至2008年这次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海啸几乎蔓延到了全球的每个角落,波及到了每个行业,在此基础上我国经济的相对放缓,无疑给高校毕业生就业雪上加霜,但是我们还是要直面这场全球性的金融危机,解决自己的就业问题,满足社会市场的需要。

一、我国大学毕业生就业现状

据教育部统计表明,2000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只有107万,但2009年的高校毕业生人数已高达611万,预计今后还会以每年50万人速度增长。这说明“大学生”这一概念已不罕见,社会对高校毕业生的有效需求有限,所以当代大学毕业生就业所要面临的竞争也可想而知。另外,据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数据表示,2008年中国高校毕业生失业率达到15%,远高于社会的平均失业率4%~5%,2009年的大学生初次就业率仅达68%,比往年低了0.2个百分点。即在原本就业状况不佳的情况上还被金融危机严重冲击,导致就业率走低。

“受2008年以来的全球金融危机影响,2009年应届本科毕业生毕业时已经确定单位的比例8年来首次降到40%以下。2009年各学历层次的初次落实率呈现出显著的下降趋势。”这条所谓“跌破极限”的报道无疑打击了高校学生的信心,如今校园里选择考研、考公务员和出国深造的念头如雨后春笋,面临危机多数人都选择逃避,至少逃过金融危机波及的年代。但是这类人最终还是要就业,要面临更多的高学历人物的挑战,要面临巨大的生活成本压力。

二、我国大学生就业压力重的原因分析

(一)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及启示。

1、此次危机使中国很多企业订单下降,甚至倒闭。又由于各个产业发展不景气,给企业带来了不良效应,也给高等教育带来了难题。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是经长时间积累而形成的固定模式,具有一定的培养层次和结构,在我国也是非常重要的。在这样的情况下,即使高等教育机构及时获取了当前社会和产业对人才的需求变动,也不能迅速做出调整。

2、我国各企业面对危机,调整战略,整合重组,优化队伍的过程中也将大量裁员。很多 招聘单位的门槛提高,出于人力成本等原因的考虑,纷纷在提高招聘要求、降低薪资水平的基础上接受应届大学生。这自然也加大了大学生的求职难度。在这样的客观因素下,高校毕业生肯定是不战优势的,只有不断的自我提升,使自己真正的适应社会的要求,跨得过高门槛,才是最优的选择,这也不难解释为什么在金融危机过后的这两年选择考研和考公务员的毕业生人数猛然增多了。

3、各国各区加强本地化和区域化发展,外商在华投资将撤资,跨国企业遭受危机。据相关的数据表明,以美国为首的北美国家投资者为了欧洲地区的投资者今年来华投资相对减少。从新设企业户数和投资总额分布的行业来看,金融危机对我国外商投资企业的影响正在显现。如房地产业直线下滑、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瘦身”明显以及科研、技术服务业大幅回落。各项调查数据都说明了外商投资企业呈现发展速度放缓、增幅下降。

(二)我国内部因素。

1、各大高校普遍扩招。如前所述,大学毕业生越来越多,而且其供给增长速度远高于经济的增长,就业市场不仅充分饱和,而且具备的也是高素质人才群体,高校毕业生就业竞争自然加大。

2、各高校教育体制问题。当今市场上企业要求的不仅是学历,对工作经验的年限也有严格的规定。刚刚走出大学校园的毕业动手能力较差,除了学校里学到的一系列课本知识外,还缺乏将其转化为实质能力切实的为企业服务。通俗来讲,即企业宁愿招聘“熟手”,而非纸上谈兵、眼高手低刚毕业的大学生。

3、当今大学生对自我价值缺乏客观科学的认识和正确定位。通过调查发现,我国大学生对市场和社会变化的关心度较低,多数学生不能把兴趣、爱好和自己所学的专业妥善的结合,严重缺乏对毕业后人生路程的准备,到毕业时出现就业恐慌现象。这种情形在大学校园中很多见,毕业生们学到的和真实接触的严重脱节,并且所学专业也是在进校时迷糊选择的,并不是真心愿意投身于此类行业的。这样便难免造成毕业后相关专业不敢兴趣,喜欢的工作门槛又太高,专业水平达不到要求。所以,不正确的认识自己和定位自己也是一项很阻碍毕业生就业的因素。

三 、当前形式下大学生就业对策

受国内各方面压力和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当前我国大学生就业压力尤其严重。而谋职就业是大学生人生的重要转折点,应对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我们就国家政策和大学生自身两方面提出对策与建议。

(一)国家对大学生的政策支持。今年初,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国办发[2009]3号,以下简称《通知》),要求把高校毕业生就业摆在当前就业工作的首位,采取切实有效措施,拓宽就业门路,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城乡基层、中西部地区和中小企业就业,鼓励自主创业,鼓励骨干企业和科研项目单位吸纳和稳定高校毕业生就业。并提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大学生应结合自身实际,把握国家优惠政策,积极就业。本文节选几条政策进行分析:

“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到中西部地区就业”

到城乡基层一线工作,既能实现就业,又能得到锻炼,是大学生就业的大方向。为鼓励高校毕业生参加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城市社区建设和应征入伍,《通知》提出实行四项具体鼓励政策:基层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岗位就业补贴政策、学费和助学贷款代偿政策、选聘招录优惠政策以及继续实施和完善面向基层就业的专门项目,扩大项目范围。笔者认为,在当前形势下,大学生就业也应考虑国家政策,抓住机遇,到需要你的地方去,回报国家和人民。同时,给自己一个到基层锻炼的机会,立足基层,更能体恤民情,了解国情,这也是作为一名大学生应该了解的。另外,到基层工作实践,丰富自身的人生经历,积累宝贵的经验,为自己今后的发展打下基础。

“鼓励和支持高校毕业生到中小企业就业和自主创业”

自主创业是大学生就业的重要增长点。据有关调查,目前应届毕业生中自主创业的比例仅为0.3%。创业难度很大,潜力也很大,今后需要加大政策扶持和服务力度,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国家为了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特别提出了扶持大学生创业的优惠政策。例如对大学生优惠的税费减免和小额贷款。对毕业生从事个体经营符合条件的,三年内免收行政事业性收费;按规定落实残疾人就业、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以及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等现行税收政策和创业经营场所安排;登记失业高校毕业生可申请小额担保贷款,合伙经营和组织起来就业的,适当扩大贷款规模,从事微利项目的享受贴息扶持。另外,还提出了创业服务政策,即对有创业意愿的高校毕业生参加创业培训的,给予职业培训补贴;强化高校毕业生的创业指导服务,提供“一条龙”创业服务。建设完善一批大学生创业园和创业孵化基地,给予相关政策扶持。

总之,国家对大学生就业的一系列扶持政策都体现了国家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决心和力度,作为高校毕业生,在择业过程中,应利用好有利的外部条件,结合自身能力及需求,力求寻觅到能发挥个人最大价值的工作。无论多么好的外部条件,归根结底,都是以个人的能力为基础的。因此,要想拥有一份好工作,必须先从内因出发,提高自身的素质和能力。

(二)大学生转变自身观念。

1、“专业对口”应向“先就业,再择业”转变。很多用人单位在招聘人才时一般都比较注重应聘者的个人能力和综合素质,至于专业是否完全对口,并不过分计较。现代社会分工越来越细,求职过程中如果过分强调专业对口则难以找到合适的职业。一个具有开拓精神的毕业生,应看重行业的发展前景,并及时调整自己的择业方向,勇于选择与自己所学专业相近或相近的职业。很多行业是你了解后才会喜欢,因此,多给自己一个机会去发掘自己感兴趣并擅长的领域。

2、“到你需要的地方去”应向“到需要你的地方去”转变。很多大学生毕业后,总是先想到到自己想要去的地方就业,即经济发达地区。而当代大学生缺乏的也是艰苦创业的精神,不愿到艰苦的地方去,不愿到边远地方去,不愿深入基层。其实自我价值的实现是通过很多途径的,到需要你的地方去,照样可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大学生在进行就业选择的时候要要用长远的眼光看待就业。

3、变“被动”为“主动”。与其被动地给别人打工,不如自己主动创业。目前,国家对大学生自主创业也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打工是一种被动的就业,是一种依赖心理。而自主创业则是变被动为主动,新一代的大学生精力旺盛,具有创新意识,易于接受新事物。就现阶段的就业形势来看,国家宏观政策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为大学生创业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

最后,大学生还是应当对当前状况保持乐观心态,增强自信。在就业市场化、需求形势不佳、就业竞争激烈的形势下出现求职失败是在所难免的。如果大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一旦遭受挫折就萎靡不振,自暴自弃,显然是心理承受能力不强的表现。真正的强者面对求职失败,会进行积极的心理调节或合理宣泄,从失败只能够吸取经验教训,努力争取新的机会。择业过程是大学生重新认识自我、认识社会,并主动调整自我适应社会的过程。如果能通过求职而增强自我心理调节与承受能力,对大学生今后的职业生活是非常有用的。

参考文献:

[1] 仲丹.金融危机形势下大学生就业问题浅析[J].科技信息,2009;(9)

[2] 张明志.金融危机背境下大学生就业心态探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9)

[3] 刘俊帅.浅谈金融危机背景下大学生的就业策略[J].中国集体经济.人力资源管理,2009;(6)

[4]林志强.论金融危机背景下大学生择业观念的转变[J].山东社会科学,2009;(8)

Copyright © 2007-2012 www.chuibin.com 六维论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