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课程下如何备好一节语文课

浅谈新课程下如何备好一节语文课
自新课程实施以来,伴随着对新课程的诸多理解与实践也随之喷涌而出,其中虽不乏行之有效的真知灼见,但在教学实践中也出现了一些令人深思的问题。俗话说,矫枉必须过正。如何站在对新一代人才挑战和复兴中华的战略高度来实施新课程,如何使新课程的实施真正彰显其价值本质,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我们以课堂教学为载体,引发了相关的几点思考:
     关于对文本"用"的思考:是对“文本的复制”还是对“文本的二度创作”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把教学重心放之“知识与技能”这个目标上。往往倾注心力的是:一堂课中学生应掌握几个生字,理解几个新词,了解多少文本意义等。当然,这些所谓的“知识与技能”目标是文本配套教参上现成的,无须教师思考与钻研,教师所要做的工作过多的是把一个个既定“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教师的“教”转化为学生的认知目标。至于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个性的突现,情感的激荡,生命的显现等等,几乎都排斥在课堂教学诸因素之外。也即,语文课堂教学从某种意义上讲,已演变为对文本的一种复制——对字、词、句、篇、章的注解而已。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课程目标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纬度设计。”旨在通过三个纬度的互相渗透,融为一体,促使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而在新课程关照下的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也发现了这样一些教学现象,随择一二剖析:1、过去由教师问学生,现在成了学生问老师。有位教师在执教《水上飞机》时,揭示课题后就组织学生质疑,结果足足放任学生提了将近一堂课的问题,而对文本连触摸的机会也没有;2、课堂教学由过去的师生双边活动变成了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多边活动。有的老师在组织教学活动时,让学生想怎么学就怎么学,愿意怎么说就怎么说,喜欢哪个就说哪个,教师则蜕变为课堂教学中的巡视者、旁观者;3、过去的课堂教学注重知识答案的唯一性,而现在则更多提倡阅读的多元化。有的教师,面对学生不成熟甚至错误的文本解读也不敢进行一点评价或引导……诸多现象的成因,源于有些教师尚未真正理解新课程的理念。为此我们强调在学习和实践新课程的同时,要更多融入教师的开发意识、创造意识。变传统的复制文本为开发文本、创造文本,也就是对文本进行二度创作。

[1] [2] [3] [4] [5] [6] 下一页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Copyright © 2007-2012 www.chuibin.com 六维论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