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古诗教学与信息技术的结合

浅谈古诗教学与信息技术的结合
今天百分之六十以上的新工作都离不开基本的计算机技能,而这一比例将越来越高。因此,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结合是势在必行。特别是我国古诗,是文学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这些古诗既是诗,又是画,“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而传统的教学,古诗传授,只是教师一张嘴,从头说到尾,学生不能闻其声,见其行,观其动,比较乏味。若信息技术应用到古诗教学中,便可克服此类弊端,可让学生立体感受(听声,观色,辩态,审动),身临其境,人在诗中游,与诗同喜共忧,挖掘古诗潜在意境。
一.人机交互进行朗读,体验诗境
朗读可以体验语言美,启悟人性美,再现形象美,理解思想美,体味情感美。如:我在利用网络教室多媒体课件上贺知章的《回乡偶书》时,我用Powerpointzhizuo 制作一个“朗读”按钮,人机交互时学生可以电击按钮听朗读,同时可以配音朗读,创设诗的意境,同时还可以用《常回家看看》的歌作为背景音乐,唤起学生丰富的想象,使他们如闻其声,如见其物,如临其境;可以利用麦克风朗读,自我录制和复读,以电子备份作为作业上交。先让学生借助网络提供的超文本阅读材料,听读音,理解意思。并安排同桌之间互读,互说意思的生生对话,最后再进行全班交流,学生教师给予评价。通过朗读和利用人机交互与诗人情感产生共鸣,这样对诗的理解又提高的一个层次。
二。化“静诗”为“动画”,创新诗境
古诗语言精短,但它包含的内容却是丰富的,且“诗中有画”,利用信息技术可以再现诗中的动态画面,如:我在教《春晓》时,用Authorware制作没一句诗的动画:用鼠标放在作者“孟浩然”上就会自动出现作者简介及作者画像;用鼠标点一下“春眠不觉晓”就会出现用Flash制作的插入Authorware中的动画:天空由黑变白,并慢慢出现太阳,一个人懒洋洋的不想起床;用鼠标点一下“处处闻啼鸟”时,便可以听到一些鸟的叫声和看见许多鸟飞来飞去;点一下“夜来风雨声”时,便可听到风雨交加的声音同时看见风雨吹打花草的动画;点一下“花落知多少”时,便会出现许多花朵飘落满地的动画。随动画之后,会出现每句诗的含义,这样既营造学生体味古诗大意的良好氛围,又可听到动听悦耳的鸟声加上生动形象的Flash动画使诗具有更强烈的感染力,更生动逼真,充分调动学生视觉,听觉。这样,学生不但很容易理解诗意,而且学习兴趣很高,也很轻松的进入了古诗的意境之中。
三。收集教学资源,丰富诗意
网上学习,收集资料,将是未来教学的主要手段和方式。但网络,是一片广阔的天地,里面的各类信息丰富多彩,作为教师必须使自己提供的信息资源能达到最优化,最有效地服务于学生,这需要我们对各种资源进行整合。每一首诗都离不开具体的可视的形象。形象的视觉效果,往往直接影响课堂教学的质量。我用计算机将课内让学生欣赏的图片复制下来,在实地考察时用照相机,摄像机进行资料收集,经扫描进入电脑存放,还利用电脑在网络上下载大量的图片以及各种与本课有联系的资料,让学生从多角度,多中感官去欣赏去感受,我还配上音乐,解说词和画面文字提示,做成的课件可长期存放在电脑内,随用随取,既丰富了老师讲课内容,又提高了教学质量,教学效果十分明显,这些资料也可以让学生去收集。如:我在教学杜甫的《登高》时,通过电脑动画,展示秋天的萧瑟必给人清凉感受,再配以悲伤的音乐,一个白发苍苍的瘦小老人,步履蹒跚,一步一停一喘气地登上楼台,望着远方叹息独饮。使学生很快就感受到作者远离家乡多病潦倒的心情与秋天萧条凄凉的氛围。再让学生观看许多作者生平简介方面的资料以及写作此诗的历史背景,学生深深感受到作者孤单落寞无助,这样学生在沉重的气氛中既领略了以景写情,以景衬情的写作手法,又丰富了是诗境。
四。人机互练,运用诗境
练习,是为了运用知识。用电脑做练习形式,有按钮响应式,有热区域响应式,有热对象响应式,有目标响应式,有条件响应式,有按键响应式等等。具体运用那种形式,要根据具体课文内容来决定,不要流于形式。如:我在教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的释词采用的按键响应式:如“比邻”的含义只有在键盘上输入“近邻”,电脑就提示你“做对”了,否则“做错”了。通过这样人机互练,既发挥了多媒体的优势又不失教学的本质,真正做到了信息技术与古诗词教学的有机整合,学生既掌握了电脑技能,又理解运用诗境,同时提高了兴趣。
总之,在古诗教学过程中,信息技术无论在备课中,还是在授课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通过电脑欣赏优秀课件作品,立体感受古诗,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产生对学习的需求,让学生愿意自主学习,又掌握了一些计算机技能。在信息化时代里充分利用网络资源,进行网上备课,实现资源充分共享,使信息技术不仅成为教师教学工具和管理手段,而且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辅助工具以及学校与社会和家长联络沟通的快捷通道,作到与时俱进。我们若想做一个伟大的教师就一定要知道如何激励学生自己去学习知识,并引导学生掌握和利用现代化工具来帮助自己获得更多的知识,这也是我一贯追求的目标。
Copyright © 2007-2012 www.chuibin.com 六维论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