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第一课观后感

开学第一课观后感
昨晚和儿子一起认真地收看了中央电视台的《开学第一课》节目,这是学校布置的开学第一份亲子同做的家庭作业。
《开学第一课》是由教育部与央视联合录制的一堂安全教育课,历时两小时,以"知识守护生命"为主题,由"潜能"、"团队"、"坚持"、"生命"四小节组成。节目通过现场演习和比赛,教授学生如何避险、自救和救助他人。同这个节目一样,9月1日这天,安全教育成为全国中小学最为关注的话题,安全教育成为孩子们走进校门的第一课。节目还倡议全国的中小学,每学期都进行应急避险教育。
2008年5月12日地震发生时,四川省安县桑枣中学2200多名学生仅用1分36秒便从教学楼内撤离,无一伤亡。如此丰富广泛的避险自救常识,其核心精神支撑就来自于具备潜能、团队和坚持的意识。
一、 潜能
中国举重队领队马文广说:"所谓潜能,就是将不可能变成可能。举重队通过科学的训练不断超越自己,每一次超越,都是一次潜能的迸发。"
一个人能否激发潜能,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的意志力,中国举重队在选拔队员的时候,队员意志力大小成为重要的衡量标准。
一个人的潜能几乎是无限的,只要肯挖掘,连自己都会吃惊于自身莫大的潜力。奥运冠军一次次打破世界记录,就是对人类自身潜能的一步步超越。
二、团队
姚明说,团队是取得胜利的保证,没有任何东西比团队更重要;王治郅把团队比喻成队伍的家,王仕鹏则认为,当遇到困难时,团队是你最大的依靠。
领队胡加时说,本次奥运会,中国男篮在奥运会连遇强敌,战胜德国和安哥拉进入八强,靠的不是球星,而是团队。
一个瘫痪的老人和四个被收养的孩子,竟奇迹般地在洪水淹没房子之前爬到了五米高的葡萄架上……当这个短片放完后,姚明告诉孩子们是团队精神让他们得以避险,"团队是取得胜利的保证,每个人都是团队的一分子。"
团结就是力量,团结就是协作精神和服务精神,团结就是彼此珍爱、互相信任、互相鼓励、大家一起面对,团结就是以团队荣誉为重,善于为他人奉献。本届奥运会上男篮并非冠军,却同样因为他们的团队协作精神赢得了人们的尊重。
三、坚持
殷剑夺得了帆船金牌。她的教练蒋琛说,在殷剑从事运动员之初,医生认为殷剑左腿膝盖的先天性疾病不适合从事帆板。"如果当初她没坚持下来,也就没有今天的奥运冠军。" 殷剑一边训练一边进行针灸治疗,最多的时候,殷剑背上被插了28根银针。奥运冠军罗雪娟感同身受,两位冠军都说,困境中,两人同样的化解方式是:跟另一个自己对话。那感觉像是两个"自己"打架,一个说,不行了,放弃吧。另一个自己说,别紧张,坚持住。
汶川地震中每一个活下来的生命,都给了我们感动与惊喜,他们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生命奇迹。彭州的一位名叫赖元平的矿工,在被地震废墟掩埋196个小时后,经过36个小时的救援,被空降兵部队成功救出;四川彭州市龙门山九峰村营厂沟的60岁妇女王有群被困196个小时后被成都空军某训练团成功救出;两名被困216小时的受灾群众被驻汉空军某部官兵成功救出。他们是凭借顽强的意志、不懈的坚持和对生命的渴望,才创造了生命的奇迹。
有些尊重要靠坚持来赢得,有些辉煌要靠坚持来铸就,有些蜕变要靠坚持来实现。只要心中有理想,不断坚持,永不放弃,就一定能够成功!
四、生命
每个人的生命只有一次,生命高于一切!生命意识教育、应急避险教育在很多国家是市民的必修课。经历了汶川大地震的中国已把中小学生的安全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重点,让广大中小学生学会应急避险的常识和技巧,并呼吁全民积极参与到"生命知识"的普及中来,增强我们的生命意识:认识生命、尊重生命、守护生命。人类在大自然面前是渺小的。面对危险,一定要坚强、勇敢、理性和乐观。人类要战胜恐惧,就必须多学习关爱生命的知识,才能保障我们的人生健康快乐。灾难并不可怕,只要有战胜灾难的决心,历经多少次磨难,都不会淹没在悲伤里,反而会增强人类与灾难共处的智慧与勇气。
以生命教育为核心,并把心理健康教育纳入生命教育体系,是促进中小学生身心和谐发展的现实需要。《开学第一课》这样生动的教育形式是颇具人文色彩的创新,把安全教育从课堂延伸至课外。通过学生们崇拜的奥运健儿、学者和抗震救灾小英雄等来传播安全知识,把奥运精神和抗震救灾的精神巧妙地融合在了一起,更加受青少年欢迎,更加有说服力,更加深入人心,寓教于乐,教即是乐。
《开学第一课》是推进生命教育的积极尝试。但对学生开展生命教育,远非一堂课就能涵盖,生命教育应包含在整个教育过程和生命过程之中。不能因为偶然性未遇到自然灾害而存侥幸心理。生命意识教育、应急避险教育应该做到居安思危,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
生命重于山!安全教育生死攸关!让避险走进课堂,用知识守护生命。从第一课开始,从现在开始,扎扎实实做好应急避险工作的每一个细节。只有熟练掌握了应急避险常识和技巧,人类才能与大自然和谐共处。人与自然互为依赖,紧密相连,保护自然也是保护我们人类自身。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Copyright © 2007-2012 www.chuibin.com 六维论文网 版权所有